第488章 生米已煮成熟饭(求订阅!)
书迷正在阅读:前世的锅我不背、穿成抛夫弃子的炮灰受[快穿]、无我不欢、精分起来我自己都怕、我在运动综艺里跟死对头HE了、帝国一星上将[重生]、净化反派后我翻车了[快穿]、论现实修仙的恶果、我成了哥哥的替身、忘川事务所
… 宋国又没钱了? 嗯……也不能说一点都没有。 但指定不够支持跟辽国开战的,毕竟封桩库中的钱也是有限的,而要跟北辽全面开战花费必定少不了。 而且,上次派兵北上,封桩库中的钱银已经动用了大半。 有人可能要说:啥,这才打了一仗,大名鼎鼎的封桩库就没了一大半? 的确是样。 说起来,还得说回到征田虎、王庆、方腊。 当初,赵佶跟李衍借了五千万贯征田虎、王庆、方腊,其实本够用的。 可将往昔欠西军的军费补上,就花了大半。 剩下的,赵佶君臣七挪八用,很快就用没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赵佶君臣大手大脚贯了,又赶上这个多事之秋,所以这点钱哪里够用? 这就导致征田虎、王庆、方腊的大军立功了之后赏钱没地方出。 不仅如此,就连征田虎、王庆、方腊的大军的军费,赵佶都付不出来——征田虎、王庆、方腊,共立时了一年多时间,这些出征军队的总军费加到一起,也有一千万贯。 万般无奈之下,童贯等人只能默认征田虎、王庆、方腊的大军在江南地区烧杀抢掠祸害百姓,为宋朝留下了无数隐患。 吸取了江南地区的经验,上次北上,赵佶启动封桩库,将以往欠下的响钱和赏钱全都补齐了,又让大军带上很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准备在收复燕京后奖赏将士们,免得他们像在江南一样在燕京烧杀抢掠,进而坏事。 可以说,上次北上赵佶考虑得非常全面。 赵佶唯一没料到的就是,大军一溃百里,带去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很多都被北辽缴获了。 所以,宋军如果想再次北上,势必得再弄一些钱——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赵佶、王黼等人一致认为,想一仗不打就收复燕京,可能性不大,而打仗则必须得有足够的钱银支持。 赵佶没跟任何人说,与上次他不希望打仗不同,这次他其实是希望宋军好好打上几仗,让李衍、让金人看看他赵佶的军队的强大武力以震慑边疆。 王黼非常会揣摩赵佶的心思,再说还有梁师成充当王黼的耳目,所以,王黼很清楚,值此关键时刻,作为赵佶宰相的他必须得给赵佶找来钱,否则,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失去这个相位。 可关键是,这钱从哪来? 这天午后,心烦意乱的王黼,悄悄走出皇城,来到相国寺的大雄宝殿——一方面,他准备给李处温父子奉上几柱香火,以表示他对他们父子的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他想为风雨之中的大宋祈祷一下,保佑大宋国运昌盛。 今天不是开放日,所以庙内很清静。 花草幽幽,古树肃肃,大殿里头,佛祖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面相庄严,佛光闪闪。 而大殿两廊,悬挂着历代名公的诗词名句墨宝。 王黼已经来过多次,每次都要对这些墨宝欣赏一番。 不经意间,王黼看到了蔡京提在这里的一首诗: 万物生乎天地间,荣枯造化皆大观。四时气运无穷尽,天下文章意在先。 蔡京的书法很有特色,笔法姿媚,字势豪健,但吸引王黼的并不是蔡京书法的艺术性,也不是这首诗的意境,而是蔡京的落款:司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尚书左仆射太尉太师领三省鲁国公蔡京。 对于蔡京这么长的落款,王黼深有羡慕之色——落款越长,说明资历越老、职位越高。 没有人知道,王黼这一生之中最佩服的就是曾经提携过他的蔡京,甚至可以说,蔡京就是他的榜样,他致力一生超越的目标。 可想要超越蔡京谈何容易? 蔡京三次任相,文治武功皆达到了一个少有的高度。 (这么说吧,如果蔡京不第三次和第四次任相(哪怕只是一年后不第四次任相),如果北宋是在蔡京死后才亡,那蔡京绝对是一代名相。) 还好! 王黼还有收复燕京这个机会。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留下祖训,收复燕云者王。 他王黼如果能收复燕京,就算不能称王,也不会比蔡京差多少。 所以,王黼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官家找一条财路,让北伐继续下去!” 王黼有一个幕僚,名叫张世礼,与王黼是同乡,都是开封相符人,年龄比王黼大十几岁,是王黼最得力的幕僚之一。 见王黼闷闷不乐,张世礼便问道:“相公可有心事?” 王黼便随口将朝廷目前财政困难无法北上收复燕京一事跟张世礼说了。 张世礼一听,笑道:“这有何难?” 王黼一喜,道:“你有办法?” 张世礼说:“收复燕京乃我大宋举国之大事,大宋全体子民都应该出力,如果不能出力,那就应该出钱,朝廷可从全国范围内,按照人头收取免夫钱,这不就成了?” 王黼何等聪明,稍稍一品,便道:“不错,朝廷若是能夺回燕京,人人受益,理应都出力,如果不想出力,那便出钱。” 王黼立即进宫跟赵佶请示。 赵佶听罢,道:“这不就是募捐吗?” 王黼说:“这与募捐有所不同,跟收税倒是有些相似。再说,官家您收复燕京,还不是想为他们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他们出些财力,不理所应当吗?” 赵佶觉得王黼说得有理,可他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毕竟,有宋以来,没跟穷苦百姓要过钱。 见赵佶迟疑,王黼怎么会不知道赵佶所想,遂道:“事有轻重缓急,如果被李衍逃出云地,那咱们大宋可就危险了。” 听王黼这么说,赵佶立即不再犹豫,道:“好,就依爱卿所凑!” 王黼趁机又道:“为保证专款专用,臣建议,在三省设置一个专门机构,就叫经抚房,全权处理收复燕京所需军费问题,不用枢密院过问,由臣本人亲自掌控,以保证北伐所需一切费用能及时到位。” 所谓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作为中央政府机构,三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组织形式和权力范围,在发展过程中也各有演变。 尚书省产生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 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时期。 到隋朝,三省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 三省在唐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简单来说,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是审核机构,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叫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皆称为尚书。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系统。 但北宋初期的政权体制与隋唐时又有些差别——三省名存而实亡。 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北宋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 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东府,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枢密院又叫西府,长官称枢密使,又称枢相。 三司即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司号称计高官官称三司使,又称计相,主管全国财政。 这样,政、军、财三权独立,互不统属又相互制衡,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如果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削弱,那么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消弱,其目的都是加强皇权。 到了元丰五年,宋神宗亲自主持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将朝廷政权体制变为三省一枢密院制。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 三省既掌管政务又掌管财务,枢密院依然主管军事。 政和年间,蔡京担任太师,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则开创了总领三省的先例。 而现在,总领三省的便是王黼。 在得到赵佶的同意后,王黼马上开展工作——他迅速向全国各路府州下达指令,要求他们限期完成免夫钱的征集,并派督查官员下去,对各路府州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该考核与官员的政绩和升迁直接挂钩。 不久,六千二百万贯钱,便陆续转入到经抚房。 对于王黼独专经抚房,兵部员外郎李熙靖提出过疑问,他对王黼说:“应奉之职,非宰相所当预。尚书、枢密皆有兵房,足以治疆事,经抚何为者哉?” 王黼听后很不高兴,李熙靖因此四年没有得到过提拔。 蔡京对王黼成立经抚房也很不满——蔡京虽然已经致仕,但他对朝廷大事还密切关注着,也可以说,尽管已经七十五岁了,可蔡京还期待着东山再起。 当蔡京听说,为收复燕京,朝廷要面向全国按人头征收免夫钱,他不禁为之垂泪。 王黼和蔡京都是因为善于理财而被喜欢花钱的赵佶选中担任宰相的,但他们二人的理财理念和路数大相径庭——蔡京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向富人和商人弄钱,花样众多而且手法巧妙。王黼则不分类别,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收钱,手段简单而粗暴。 这天,蔡京入宫对赵佶说:“老臣听说,三省设置了一个经抚房,人人都要向它缴纳免夫钱,这是真的吗?这不是从百姓饭碗中捞取钱财吗?此非正道,也有损于官家您的形象。官家圣仁,泽及四海,可当朝的某些大臣此举,并非为官家您着想,也不是为咱们大宋的社稷着想啊。” 蔡京这就差指着赵佶的鼻子说:“王黼这是在坑你呐!” 赵佶听后默然不语。 赵佶其实已经知道了,有些地方的地方官员,为完成经抚房下达的任务指标,为获取政绩,强迫百姓出钱,弄得民怨沸腾。 换而言之,赵佶已经知道了,征收免夫钱是一项害民之策。 可木已成舟,生米已煮成熟饭,想改正也已经来不及了。 赵佶很快就向童贯和蔡攸下达御笔手诏,令他们不用班师回京,朝廷计划出兵二十万,九月在河北三关会师,这次必须拿下燕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