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高管的古代小厮生活在线阅读 - 高管的古代小厮生活 第260节

高管的古代小厮生活 第260节

    永康帝点头:“你有心了,也只好如此办,老二还年轻,朕真不希望他余生皆是如此。”

    说罢此事,永康帝看他道:“你来见朕有何事?”

    霍谨博这才说道:“儿臣府里还没有长史,什么事都得儿臣一个人处理,总是有些忙不过来,这不是来向父皇求助了。”

    永康帝失笑道:“你几个哥哥都没提长史的事,你倒是先开口了。”

    长史,不仅是朝廷派去的助手,同时也会替朝廷监视王府的动静。

    不过霍谨博只是个郡王,又没有封地,监视的意义不大,反倒是助力大些。

    霍谨博苦笑道:“几位兄长手中多的是可用之人,可不像儿臣这么可怜。”

    永康帝道:“得了,别跟朕卖惨,你想要长史朕派给你便是,你可有中意之人?”

    “有,”霍谨博忙点头,“儿臣觉得翰林院编修任居远不错。”

    好歹是今年刚结束的会试,又是自己钦点的探花,永康帝自是记得任居远。

    “此人才学倒是不差,只是性子狠了点,身上没有一点读书人该有的仁善,你怎么看中他了?”

    霍谨博道:“任居远性子是差了点,可儿臣看中的是他的能力,反正他性子再差也是儿臣的长史,儿臣有把握用好他。”

    永康帝摇头道:“朕是担心他在外面惹了祸,丢得的是你的脸面。”

    “任居远瞧着挺沉稳的,可不像会是生非之人。”

    永康帝见霍谨博主意已定,也不再强求,道:“罢了罢了,既然你看中他,朕便把他给你。”

    左右不过是一个官员,用不顺手再换便是,他不能事事替霍谨博操心,他总要学着会用人。

    霍谨博大喜:“多谢父皇。”

    永康帝摆手:“小事罢了……你已经从江南回京许久,想必应该休息够了,从明日开始进宫帮朕处理奏折。”

    这本是他们早就商量好的,只是因为江南一事耽搁了几个月。

    霍谨博应道:“儿臣遵命。”

    ……

    永康帝动作很快,当日便下旨调任居远去当昭睿郡王府的长史,永康帝也没有厚此薄彼,连带着把其他几位郡王的长史也封了,皆是翰林院有才学能力也不差的人。

    真比较起来,任居远反而是最不起眼的,不仅是才进翰林院的新人,传闻性子也不好,进了翰林院几个月,也不曾有一个交好之人。

    任居远得了旨意后,毫不在意周围人的目光,淡定地把东西收拾好,就去找霍谨博报道。

    从今日开始,他身上就印上了昭睿郡王的标签。

    霍谨博直接将府里这几日积累的公务交给他。

    从霍谨博认祖归宗到现在,时不时就能得到永康帝赏赐的东西,奇珍异宝就不用说了,更多的还是在京城铺面还有几个庄子。

    永康帝赐下庄子,可不是只赐庄子,还有庄子周边的那些地,以及庄子上的仆人和佃户,这些都是一并赐给霍谨博。

    因此,霍谨博现在大大小小也算是个富人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事情越来越多。

    霍谨博其实很不耐烦处理这些杂事,意义不大还浪费时间。

    如今任居远一来,霍谨博只觉自己解放了,一股脑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任居远。

    任居远自是不会说什么,任劳任怨地帮霍谨博处理杂务。

    当然,霍谨博把府里的杂务推给任居远,他自己也没得轻闲,次日他便去勤政殿帮永康帝处理奏折。

    永康帝直接让高应把各地官员呈上来的请安折子交给霍谨博。

    不在京城的官员们就靠请安折子和永康帝联络感情,霍谨博一听看请安折子,下意识就觉得这是个枯燥的差事。

    但为了表示永康帝对众官员的关心,每次呈上来的请安折子,永康帝都是认真批复,而且是针对官员请安折子的内容批复。

    永康帝如此行为,自是能官员们心暖,但同时也大大加大了永康帝的工作量。

    霍谨博陪着永康帝看了一日折子,他严重怀疑永康帝之前病重是累的,他实在太勤勉了,对政务又是格外认真,这般既耗费体力又耗费精力,很容易把身体弄垮。

    等霍谨博将要离开时,劝解道:“父皇要保重龙体才是。”

    永康帝放下御笔,道:“太医们天天叮嘱朕,朕自有分寸。”

    霍谨博便拱手退了下去。

    次日,大朝会

    霍谨博和几位郡王皆穿着蟒袍站在最前列,二皇子因腿疾在家休养,四皇子忙着给二皇子找神医也没来。

    朝堂上也就剩下六皇子,九皇子和霍谨博。

    永康帝还没来,众人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说话,他们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放在霍谨博身上。

    消息灵通的都知道霍谨博昨日在宫里待了一日,霍谨博做了什么无人知晓,可能在勤政殿待一整日,这本就说明永康帝对霍谨博的不一般。

    再加上霍谨博的名望越来越大,很难不让人对他心生警惕。

    九皇子属于其中最郁闷的,他明明有机会一开始就弄死霍谨博,结果没做,现在一步步看着他做大,心里简直恨得牙痒痒。

    他对霍谨博的江南之行并不以为意,甚至怀疑是永康帝故意偏袒霍谨博,让他去江南就是为了送给他这场泼天的功劳。

    九皇子心里愈加不平衡。

    大皇子在时,他们这些儿子就没什么存在感。

    现在好了,大皇子被圈禁,永康帝终于看到他们了,又冒出来一个嫡子,彻底把永康帝的目光吸引过去。

    刚认回来便为了他大封皇子,之后又为了他的声望,故意派他去剿灭天香教,真是一步步在在他铺路。

    九皇子心中冷笑,同样是儿子,父皇的心真是偏得没边了。

    若是霍谨博知道九皇子的心思,只想送他一句——脑补要不得。

    永康帝一开始对他只有愧疚,能有今日的重视,是他用心谋划且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才换来的,这年头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地疼爱和偏宠,尤其是半路认回来的儿子,亲情更需要慢慢培养。

    说起来,大皇子才是人生赢家,只是他自己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同时也是他的无能,助长了下面几个皇子的野心。

    随着永康帝进来,大朝会正式开始,所有人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好。

    这次大朝会足足开了一个多时辰,早朝的重点依旧在安置百姓上,天气越来越冷,朝廷之前紧急盖了一片木屋,勉强遮风还行,可没法预感,因此需要朝廷出资给百姓置办御寒衣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为地龙翻身无法开工的商铺,以及因此失业的百姓们,这些人也需要朝廷去安抚。

    整个早朝,一多半时间都在讨论这件事。

    等早朝结束,众人都缓缓松了口气,只是还不等把气松完,便看到霍谨博自然而然地随着永康帝一同离开。

    ????

    方才皇上有让昭睿郡王跟着吗?

    六皇子和九皇子对视一眼,心中愈发不安。

    霍谨博随永康帝一同回了勤政殿,依旧是看请安折子的一天,永康帝没有让霍谨博接触别的,就只让他看请安折子。

    如此过了几日,永康帝问道:“是否觉得枯燥?”

    霍谨博摇头:“儿臣受益良多。”

    “说说看。”

    “儿臣才知道仅仅是一县之地,治理起来也不容易,断案诉讼之事有一件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百姓对官府不满,影响官府的信用,一些民风彪悍的地方经常有斗殴之事发生,父母官更加不好当,还有些偏远县城甚至出现当地富户集体找借口拒绝交税的情况,当真是胆大包天,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一道道的请安折子中不仅有官员对永康帝问候,还有各地一些情况的介绍。

    永康帝道:“朕只有一个人,深知一人的精力有限,送到朕手里的奏折都是经过秦爱卿和柳爱卿筛选,唯独这请安折子朕不允许他们筛选。”

    “朕久居京城,虽多次出巡,可去过的地方和整个卫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朕是皇帝,朕要了解朕的子民都在过怎样的生活。”

    “因此朕鼓励官员给朕写请安折子,只要他写了,朕就认真批复,朕坚持了三十年,你如今能看到的这些是朕用真诚换来的。”

    正是永康帝认真地批复,让各地的官员知道自己写的东西永康帝有认真看,而不是简单的圈红。

    正是如此,官员们才愿意和永康帝说心里话。

    这种情况在永康帝刚继位时根本不可能出现,那会儿写请安折子的人并不算多,即便写了也是长篇对永康帝的赞美,是真真切切的无趣且没有意义。

    是永康帝三十年的坚持换来这一切。

    听到这话,霍谨博心中对永康帝满是敬佩,以真诚换真诚。

    一个帝王能做到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永康帝看着他道:“从今日起,由你批复各地的请安折子。”

    霍谨博面色微变,却是没有推辞,正色道:“儿臣遵命。”

    永康帝欣慰地点点头。

    他希望这份真诚能继续下去。

    皇帝是九五至尊不假,可皇帝长时间待在皇宫,卫国的疆土不是只有皇宫这么大,他需要了解各地的情况,若他对其他地方漠不关心,就会有官员心生歹心,做出欺上瞒下之事。

    便是现在,亦有欺上瞒下的事发生。

    永康帝不奢望完全杜绝这件事,最起码应该减少此类事的发生,想要做到这些,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官员自身的修养上,皇帝同样应该做到自己该做的。

    所以永康帝允许各地官员给自己写请安折子,哪怕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只要他递了折子,沿途的驿站就得把折子完好地送往京城,胆敢在这个过程动手脚的,皆会被永康帝以最严厉的刑罚处置。

    随着霍谨博话音落下,高应捧着一支毛笔放在霍谨博的书案上,同时还有红墨。

    沾了红墨的毛笔有个名字,名为朱笔。

    在卫国,除了记录犯人的名籍时用朱笔,其他人并不会用朱笔。

    更多时候,朱笔是帝王的专有权力,因此皇帝批阅奏折又叫朱批。

    同样是批阅奏折,秦守洪和柳修严两人帮永康帝处理奏折,都会附上自己的意见,用得依旧是黑墨。

    霍谨博看着面前这只朱笔,随着在这个世界待得时间长了,很多事情他都有些了解,最起码他知道朱笔并非一般人能用。

    但这只朱笔又是永康帝给的。

    霍谨博只犹豫一瞬便拿起朱笔,既然永康帝给了,那他用就是了,反正永康帝就是最大的规矩。

    想罢,霍谨博便打开一份请安折子,仔细翻看。

    永康帝没教他怎么批复奏折,但霍谨博前世批改过众多文件,只是把前世简练的话稍微变得复杂一些便是。

    同时要牢记永康帝说的真诚,批复的话不能太过官方,也不能显得高高在上,平易近人些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