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
书迷正在阅读:和死对头互穿后[娱乐圈]、男配视频直播中、文豪养成系统、古代杠精穿成炮灰女配[古穿今]、穿书抱大腿指南、繁花如你/一老七小全靠我、在年代文中不思进取、我除了智商一无所有[无限]、人间颂你、我年纪轻轻想守活寡[穿书]
邵灵慧柳眉倒竖,显然被震惊到了:“你竟然敢拒绝本小姐!” 在邵灵慧这种天生出身高贵的世家名门千金看来,刘溪诗这种出身在民间的贫苦女子不过是一只挣扎在烂泥里的蝼蚁罢了,她今日肯屈尊降贵跟刘溪诗讲话都已经是这只蝼蚁三生有幸了,结果这只蝼蚁如此不识抬举,居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拒绝了她。 邵灵慧一巴掌拍在黄杨木的茶几上,五根猩红色的指甲格外刺眼:“今日你非说出来不可,若是不说,你就别想迈出府门一步!” 花厅里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好好的一场茶话会,被搅和得乱七八糟,郭夫人十分不悦,但是看到罗夫人都没有出言制止自己的女儿,她便端起茶杯不动声色地喝着。 宋疏桐听得都呆了,这里不是她家吧,怎么轮得到她让别人不许出府? 刘溪诗的脸涨得通红,她不敢走,却又倔强地闭着嘴,完全没有屈服的意思。 宋疏桐只好不合时宜的打破了沉默:“哎,邵小姐,你是不是搞错了,这里好像不是侯爵府呢,这是刘太傅府。” 她笑嘻嘻地装傻,指着郭夫人道:“邵小姐怕是忘了,咱们都是来做客的,替主人家留客不合适呢,便是要留人,也该是郭夫人开口留才是。” 宋疏桐不漏痕迹地把主动权抛给了郭夫人。 郭夫人眼里闪过一丝赞赏之色,她放下茶杯刚想说话,邵灵慧恼羞成怒,冲口而出骂了宋 * 疏桐一句:“关你屁事!” 郭夫人:“……” 宋疏桐:噫,粗鲁! 众人:哇哦! “屁”这个字从一个名门闺秀口中说出来实在是太无礼了,众人都是捂着嘴倒抽了一口凉气,眼神闪烁着互相交换了几下。 到了此时,邵灵慧的娘亲,罗氏夫人也感觉到不妥当了,她面带怒色,对孟氏道:“管管你的女儿。” 宋疏桐:“……” 发飙的是她自己的女儿邵灵慧,跟别人家女儿有什么关系?母女二人都是令人无言以对啊。 孟氏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如果说宋疏桐在邵灵慧心里尚且算个“屁”的话,在孟氏心里连“屁”都算不上了,她立刻呵斥宋疏桐道:“不得对邵小姐无礼!” 刘溪诗眼里包着泪,却还念着宋疏桐是为了帮她才被责骂的,她转身面向宋疏桐深深地顿了个万福:“宋姑……小姐,您刚才也叫住民女了,请问有何事?” “我我我,我觉得……我就是想说那个,那个什么来着,” 宋疏桐被邵灵慧母女俩这一通胡搅蛮缠气得头都晕了,结巴了好半天才组织好语言:“刘姑娘啊,刚才郭夫人说你长得面善,望之可亲,我就突然发现,你长得和郭夫人居然有几分相似呢。” 宋疏桐言毕,立刻有不少道好奇的目光落在了刘溪诗的脸上,想看看到底哪里像,包括郭夫人自己也看了过来。 “你说我……像郭夫人。” 刘溪诗茫然地抚摸了一下自己的脸庞,接着连连摇头:“不不不,我怎么能像郭夫人呢,士农工商,我不过是个低微的商户人家女儿,实在不敢高攀。” 刚才邵灵慧那一番咄咄逼人,已经让刘溪诗成了惊弓之鸟,她现在只想离开这里,不想再生枝节了。 宋疏桐却紧追不舍道:“是真的很像啊,你站在这里,我觉得你就像郭夫人的亲生女儿一样。” 她笑着看向郭夫人,话里有话道:“郭伯母,小女只是觉得您跟这位刘姑娘实在有缘分,不仅长得像,而且她也姓刘,真是很巧啊。小女冒昧说一句,若是郭伯母有女儿的话,应该也是刘姑娘这般年纪吧。” 此言一出,郭夫人脸色登时就变了。 屋里众人的心也都跟着提了起来,宋家这个乡下来的丫头还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刘太傅初入京城丢了女儿的事情在官场不是秘密,谁都知道女儿的事是他们夫妇二人的心头刺,这丫头偏生不长眼的要往刺头上撞。 孟氏又急又气地站起来,下意识地朝宋疏桐走了几步,又惊醒过来站住了:“你给我闭嘴,你乱说些什么!” 第34章 34 孟氏说完用力挥了一下手, 如果不是因为这么多人看着,她恨不得冲过去扇宋疏桐一巴掌。 结果她这一开口,大家又转过来眼看她。 孟氏很怕丢了自己的面子,只好火急火燎地解释:“大家不要跟这个丫头一般见识, 她是 * 乡下出身, 没什么教养, 也不懂礼数, 这事怪我大意了, 我就不该带这个丫头出来,又傻又笨的,乱说话。” 郭夫人脸色苍白, 不太舒服的样子, 女儿的事是她心中的隐痛, 但听见孟氏劈头盖脸把宋疏桐奚落了一顿, 她仍然撑着身子温和道:“没关系的,不知者不怪, 这孩子又不知道我曾经丢过一个女儿,你责骂她做什么,再把孩子吓着了就是我的罪过了。” 孟氏讪笑着坐下来:“那, 大家喝茶吧, 喝茶哈。” 宋疏桐故意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郭夫人您丢过一个女儿啊。” 孟氏立刻狠狠地给了宋疏桐一记眼刀,宋疏桐直接假装没看见,反正她今天本就是来哪壶不开提哪壶的。 于是宋疏桐依旧自顾自道:“说来也奇怪, 我看见这位做点心的刘姑娘, 脑子里冒出一件事。好多年前,我老家曾有位堂叔来京城办事,顺道帮我找爹爹, 那时候爹在外地当官,没找到。堂叔说他寻亲不着,就在一个县城里借住了几日,据堂叔说他借住的那户人家真是天下少见的明事理。夫妻俩卖点心为生,家中有个女儿是炎兴六年到京城赶元宵灯会上捡到的,捡到的时候才两三岁,可他们不仅没有向女儿隐瞒身世,甚至还留着捡到她时候的衣裳,再穷也没想过当掉,说万一将来亲生爹娘找来了,也是个相认的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