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越古代逃荒日常在线阅读 - 第331页

第331页

    否则等她和姜羽离开之后,怕是会被各方觊觎的人,吃得连渣渣都不剩。

    另外,既然答应杨少卿要给大化山的人进村学上课,那很多事情都要做出调整。

    比如能教书的先生有哪些?

    要增设多少个班?

    这些都要考虑。

    当然,这事还得等姜羽背完书回来,她们再最后商定……

    姜瑶正埋头写着自己的计划,石小辛来了。

    “你来啦。”姜瑶放下手中的笔,示意石小辛坐。

    “嗯,谢谢小瑶姐。”石小辛点点头,和姜瑶面对面坐着,“小瑶姐,你都知道了?”

    从姜瑶让林长生带队去徐州,到让林小溪负责大化山的事宜,她就察觉出不对了。

    思来想去,这才主动找上姜瑶。

    姜瑶:“知道了一点,但是不多,想听你说说你的想法。”

    石小辛毫不犹豫道:“我想报仇!”

    “我可以帮你。”

    “真的?!”石小辛惊喜道。

    “嗯,但不是现在。”

    石小辛脸上的笑容一僵。

    姜瑶并不是要故意为难她,只是,石小辛心气太高了,能力又强。

    这样的人,还一心想要报仇,搞不好有一天会给山坳带来灭顶之灾。

    但要是用得好了,那就么她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了。

    姜瑶:“我有一个条件……”

    ……

    随着粮食晒好,脱壳之后,迫在眉睫的就是让各户用工分来换粮食、粮种回去了。

    因为村里的仓库放不下啊!

    所以,村学开学前一天,村学的操场上,几乎聚集了村里所有人。

    操场上摆了十张桌椅,每张桌椅有三名护卫队成员。

    其中一名坐着记录,两名学员负责称重和维持纪律。

    村民们无一不兴奋的……

    第二百六十二章 改变

    虽说他们有工分,不怕没饭吃,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工分哪有实打实的粮食拿到手令人安心的?

    虽说每一户一次性兑换的粮食和粮种都是有定数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激动。

    老村长看着眼前这一幕乐不可支,他十分享受这种生活蒸蒸日上的感觉。

    姜瑶却暗自思量,这样下去不行啊。

    这些日子以来,老村长虽然不说,但是他们都知道他很辛苦。

    村里大大小小的工分兑换都是他在管,虽然冯先生闲暇的时候也会帮他,但是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分完粮食后几人聚集在村学办公室开会。

    冯先生:“这次地里的粮食一共收了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四斤,我们村的地里总共九万六千七百八十一斤。

    苏家一共买走七万斤粮种,按照一斤二十文的定价,一共一千四百两,两村各半,我们村拿到七百两……”

    老村长第一次得知这个数量的时候,高兴不已,那可是七百两啊!

    他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

    结果,他这回也没能见到。

    因为钱不归他管,是冯先生收的,然后转头姜瑶就给花出去了……

    他们这次的收成还不错,但是卖了粮种也只剩下六万斤左右。

    他们还得给来年的种植留下粮种。

    来年不仅他们自己要扩大种植,还多了大化山众人。

    按照姜瑶的计划,来年水稻的总种植面积要达到千亩

    按照一亩地用五斤粮种来算,保险起见一个村子也需要留两千斤。

    这样一来,就剩近六万斤的水稻,脱壳之后的糙米只剩不到四万斤,若是加工成精米则更少。

    这些远不够他们吃到来年第一季水稻的收成的时候,小麦收成也要六月。

    那么肯定就需要再买些大米和小麦。

    这回有苏家在,姜瑶就直接托鸿运酒楼的罗掌柜帮忙买了,也省得满安州城到处跑。

    这么一来,七百两就花了一大半。

    剩下的,姜瑶还托他买了一些其他作物的种子。

    因为有一批工具要得急,等不及让张家铁铺定制,还让他帮着找一些。

    所以这会儿再听到这些钱,老村长只剩下心痛:还没捂热呢……

    冯先生接着又汇报了山茶油和茶叶的数量。

    因为这两种都算是新产品,风险较大,所以苏予安并没有带太多走,只是各带了几十斤,算是样品,并没有钱收。

    等到市场打开之后,春茶才是重头戏。

    而油茶籽的下次采摘就要到来年的十月了,也无法大批量销售。

    反倒是来年种一些芝麻和花生才比较靠谱。

    总结了近期的收益和支出,众人又开始说起村里的其他事情。

    老村长:“这几天,有不少村民找上我,说不想上课了。”

    冯先生点头,“也有几人找到我这来,我问了一下,主要是觉得太费时间了,很多活都顾不上。”

    姜瑶叹了口气,这事她其实也知道一些。

    一开始,大伙儿能有机会认字、学手艺,自然是高兴的。

    但是时间久了,弊端也就出来了。

    村里就那么多人,可是事情却越来越多。

    那么多人都在村学上课,哪来的人去干活?

    所以不少人都有些顾不过来。

    而且,读书这事也远没有他们想象那么简单,慢慢的,也就没了一开始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