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节
对皇室的失望和随之而来的强烈不满,宛如一场无形的瘟疫,在坊间迅速蔓延开来。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关于应天军驻在了京口渡和采石渡的消息,在民间疯狂地被传播。 仿佛嗅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气息,民众欣喜若狂,庆贺不已,没几天,坊间到处便都热议起了曾被朝廷禁言的“国之将兴,白虎戏朝”的传言和那曾出现在“祥瑞”上的“木禾兴,国隆泰”的暗谶。 改朝换代,呼之欲出,人人都在翘首以待,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高胤自然很快便收到了来自这两处的守军的消息。 京口和位于建康上游些的采石渡,这两个渡口,是下游贯通南北的两大军事要塞,一左一右,直通江东,为兵家必夺。 应天军不告而据,这表示了什么,不言而喻。 他送走刚休养了几天,却不顾身体衰弱,忧心忡忡特意来见自己的冯卫,再联想到这些日来民间沸腾的舆论,心思重重。 考虑再三过后,终于骑马出城,来到石子岗的军营,求见李穆。 李穆明日便将动身北归。高胤入他营帐,见他一袭常服,坐于案后,手旁有一书卷,似刚放下,内页陈旧,已起毛边,书封却系新裱,可见主人对它的爱惜程度。 高胤眼尖,扫了一眼,认出是诗经卷,心下不禁微微诧异,难以想象似李穆如此之人,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何以随身竟会携此书卷——但他也无意探究,因这并非他来此的目的。 李穆起身相迎,请他入座,寒暄了几句,便问他来意。 他问话之时,面带微笑,自有一种恢廓的气度。 来到路上,高胤曾思绪万千。 无数想说的话,在他的心底盘旋萦绕。 然而,当这一刻,他真的面对之时,那些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他沉默着,李穆亦不催他,等待了片刻,见他不言,复又拿起手边之书卷,慢慢地翻了一页。 “敢问大司马,可定好了登极之日?” 仿佛过了很久,终于,高胤听到自己的耳畔,响起了如此一句问话。 话出口后,顿悟是自己所言,他不禁一阵恍惚。 他不知自己何以会突然说出如此一句话。 他更不知,这是自己心底所想,故脱口而出,还是只是对面前此人的一种试探。 无论出于哪一种缘由,显然,都是突兀而不合时宜的。 他下意识想收回这话,微微动了动唇,却又沉默了,只是屏住了呼吸。 李穆缓缓地抬眼,视线从手中的书卷,转落到高胤的脸上。 两人四目相对。 耳畔,传来帐外远处士兵发出的模模糊糊的呼喝之声,愈发显得帐中寂静,静得高胤仿佛都能听到血流反复流经自己胸膛之时发出的阵阵冲刷之声。 短暂的的四目对视,短得仿佛冰冷雪片落在炽热的皮肤之上,很快便消融不见。但在高胤的感觉中,却漫长无比。他竟然甚至感觉到了一丝已经许久未曾有过的紧张。 就在他的心跳也随之加快之时,他看到李穆向着自己笑了一笑。 “待破了大同,灭掉西凉,北伐完毕,应当便近了。” 他如此说道,语气寻常,神色平静,仿佛在和自己谈论着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不见半点咄咄逼人之气,但无形之中,高胤却感觉到了泰山压顶般的气势。 那是一种舍我其谁,足以碾压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他的眼前,闪现过白天那几个来求见自己的大虞朝臣,追问:“倘若到时,有不顺者,大司马意欲如何?” “不顺者,皆诛。” 李穆说道。仅此五字,再无别话。 高胤沉默了片刻,慢慢地起身,开口告退。 李穆亦未再留,送他至帐外,回来,拿起那本书卷,出神了片刻,慢慢仰卧于一张榻上,将书卷覆于颜面,一动不动,宛如入睡。 几个同行而来的部将,正在外头翘首以待,终于等到高胤身影出现,急忙迎了上去。 “高将军,难道真要与应天军再战,以夺回渡口?” 一个副将小声问道。 高胤沉默着。 几人看着他,面露忐忑之色。 高胤的视线,缓缓看了一圈身边之人,问道:“你们心下,作何念头?” 几人起先没有做声,良久,一个副将觑着他凝重的脸色,终于期期艾艾地道:“下头军士,无不想着放马南山……不愿再战了……” “不是我等惧怯,而是不便和应天军战。”另一人道。 “民众对应天军极是拥戴。军中不少士卒,这几日纷纷收到家人叮嘱,叫不许与大司马作对,怕被乡人指着脊梁骂祖宗……” “实不相瞒,军心已是不定……自然了,倘若将军有命,末将便是舍命,亦会遵从将军之令……” 几人说完,摒息敛气,看着高胤。 高胤默然了片刻,道:“全部撤回广陵吧。” 几个副将相互看了一眼,露出不可置信般的惊喜之色,急忙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