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红楼梦]红楼之眼光放远点在线阅读 - 第175页

第175页

    钦天监选定的日子,百官入朝拜见政和帝,随后政和帝接见各国派来的使者,虽然大央朝有些地方已经稍逊西方,但是此时整个世界还没有有能力与大央朝相抗的国家,至少现下有心无胆,就是大央朝一直头疼的草原蛮夷,海上流寇,都不足以撼动这个王朝的基石。政和帝端坐在龙椅上,神情严肃,一股无形间的冷然威严在大殿里盘旋,这是来自于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利以及强有力的国家实力为后盾的,那些使者们在参见政和帝的时候,按照着大央朝的规矩,行礼拜见政和帝,直到政和帝说起,才站在一边,然后再是下一拨的使臣。

    贾珍看着一拨拨的使臣,虽然说万国来朝着实夸大了些,但是他有印象的那些国家,无论是大央朝周边的,还是英吉利等国家都有使臣来到,他们的服饰在大央朝土生土长的人们来看来是十分古怪,不伦不类,当然不仅仅是衣着,他们的脸甚至说汉话的语调都带着几分怪异,不过在贾珍眼里倒算不上稀奇,但是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那些洋人,日本人低下他们的头颅,在中国人面前没有骄傲子衿,有的只有谦虚恭敬。真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贾珍在心里默默地感叹道,在他的时空里,那些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都可以对中国人的一言一行随意地指手画脚,美国甚至派飞机飞入一个国家的领空,横冲直撞,而中国当时的落后,是军人选择用同归于尽的方式捍卫着热爱的国家每一寸的领土。贾珍突然想起艾青的一首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这样的场合下,不仅仅是大央朝的皇帝,文武百官审视着这些使臣,等待他们道出这次的来意并作出回复,就是这些使臣也在揣摩着如今这把龙椅上坐着的九五至尊。其中不少使臣都曾面见这位九五至尊的父皇,上一任的皇帝文渊帝,而他们在京城住着的时候也没少打听这位皇帝,这位皇帝和上一位皇帝的个性处事几乎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使臣们心理活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见到这位九五至尊之后他们对于自己此行目的的成功性有了完全不同的判断。

    礼部拟定的单子,先由高丽的使臣来阐述来历,彼时高丽以及茜香国用的都是汉字,说的也是汉语,只是发音不准,显得古怪了些,但是要听明白并不是什么难事。高丽素来都是三部曲――赞美,哭穷,感谢,毫无新意,这次也是一样。高丽土地贫瘠,尤其是北边,难以种植植物,南边倒是好上很多,只是若是碰上天灾**,就显得麻烦多了。高丽这些年天灾**,便十分捉襟见肘,而高丽的君主很快地想到一个法子,那就是找他们的宗主国求助,毕竟高丽是大央朝的属国,大央朝的君主不能够见死不救。

    “朕记得你们上半年已经向朕朝见说过这件事情,而户部早已播发了米粮等辎重,为何不过区区半年,又是这番言辞。”政和帝的声音带着点漠然的味道,左边的眉毛微微向上一挑,却让高丽使臣忍不住心里打个颤,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年年如此,从未被刁难过,为何眼下这位君主会这样毫无预兆地发难,只是现下他们需要考虑该怎么答复政和帝的问题,完成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回圣上的话,上次是旱灾,而这次却是虫灾。”高丽的使臣脑子转得极快。“哦,是这样吗?”政和帝说到最后,尾音微微向上翘,这般的语气语调正说明政和帝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怕是要向高丽使臣发难呢?

    政和帝非常满意自己现下的朝廷,表现得很好,如果搁之前,他没狠狠地整治一番,只怕早就有儒生蹦出来吼上一嗓子,一脸恭敬地自己谏言道:“我朝乃是□□上国,故而应当虚怀若谷,泽被天下,资助属国乃是应当的。”如此一连串的话总结一下就是送钱,就是叫他这个圣上把自己的钱袋子交出来。

    政和帝想到这个,忍不住在心里冷笑,他又不是自己父皇那个败家子,跟个散财童子一样地到处撒钱,就是不知道给自己国家朝堂上多撒点,更不会白白地做冤大头,这些使臣的心思他早就知道的一清二楚,至于面子,面子能值多少钱,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入账吗?早些年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看着父皇被那群儒生忽悠,人傻钱多地狂掏钱送人,就忍不住肉痛不已,尤其那些年在这些番邦属国上砸的钱可不是小数目,这叫本就节俭朴素的政和帝恨得牙痒痒的,现下朝堂捉襟见抽的财政状况更是叫政和帝有往守财奴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就差没把一个铜板掰成两个铜板花了。其实这几天,政和帝几次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御史和户部尚书云尚书的话,总觉得越发得在理,自己的父皇可不是在撒钱养一群白眼狼,无论是那些属国,或是打着尊崇之名的国家,还是自己那些和奸细差不多的官员们,而自己绝对不会重蹈覆辙的。“高丽的情况朕还是有些了解的,朕怎么没听说有什么虫灾。”政和帝嘴角噙笑,看着高丽的使臣,开口说。

    “这。”高丽使臣有些尴尬了,他之前不过是随意扯了一句,本以为就能和以前一般过关,但是很显然,这龙椅上的政和帝可不是他老子那般好糊弄的人,高丽使臣在这一刹那,突然前所未有地怀念着已经驾崩的文渊帝,那才是真正的仁君啊,眼下这位虽然同样为九五至尊,可性情冷漠,全无悲悯之心,唉,高丽百姓要受苦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