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瞬息万变的局势
王雱闻言瞪大了双眼,不可置信地问道:“如此说来,如今的局面唐钰早有预料?难道说他有预知未来的本领?” 王安石哈哈一笑忽而摇了摇头:“唐钰能否预知未来,为父不知,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是他真正厉害之处。” 三年新政,大宋的国力日新月异,百姓的生活依旧水深火热,这是架在云端的虚浮,并非脚踏实地的强大,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作为根基,如此缥缈的大厦必然会崩塌。 正是因为唐钰看穿了这一切,也敢对平日里不苟言笑刚愎自用的王安石实话实说,这才令左相大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 遇刺一事的确是由左相大人自导自演,目的是暂且脱离漩涡中心,以退为进,纵然身边的谋臣会遭到清洗,等到东山再起之时重新录用即可,他们作为官员,自然也知道政治投资的风险。 只是他万万未曾料到,宿敌司马光的报应来得如此之快,金陵、幽州、钱塘三座城池的相继陷落让右相大人彻底失去的皇帝的信任,他的重掌大权应该在朝夕之间,或许司马光连手中的军权也得一并交出,由此看来,这一轮政治较量,最终获胜的还是他王安石。 只是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个难题,重掌大权之后,是继续此前的模式雷厉风行,还是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润物细无声,今后的新政如何发展,需要有一个决断。 变法成效斐然,大宋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强盛,只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导致王安石无法控制,即便强行杀掉一群贪官,依旧治标不治本,地主与官僚勾结才是导致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变法,只是这群人狗急跳墙的导火索。 所以,法究竟为谁而变,这是仅此一役后王安石最新的认识,而这一点,早在三年前颍王还未登基时,唐钰便说过。 “我们需要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政党。” 信仰一致才能同心协力,若是朝廷官员出自同一政党,统一治国路线,大宋又怎会在这样的风雨中飘摇不定? 王安石皱了皱眉头,轻声念叨了一句:“唐钰……到底是哪里出来的怪才?” 与此同时,同在京城的右相司马府内,司马光父子也在长谈,只是相较王府的轻松惬意,这父子二人之间的对话却尽显沉重。 司马光知道大势已去,正在安排退路,找如此形势发展下去,王安石的重新启用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左相主持政事之时,大宋的国力节节攀升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他刚一上台,便有三座城池闹独立,算上远在边陲的唐钰,整个大宋一夜之间出现了四股反抗朝廷的力量,这在皇帝赵顼心中是无法想象的。 “王安石与我们政见不合,他虽并非睚眦必报的小人,却也不是什么以德报怨的善人,右派的官员必定会遭到清洗,如今京城官员是保不住了,我们要做的是将部分官员下放至地方,令其蛰伏,保存实力,以待东山再起。” 司马康紧咬后槽牙,语气之中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若是不行,我们便退走幽州,等待时机反攻大宋。” 沐辰风是司马家的远房亲戚,又与大宋朝廷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想来不会对他们父子见死不救吧。 “混账!”司马光一拍长桌,惊得司马康险些跌坐在地:“我司马家忠于宋室,又岂是贪生怕死之徒?即便他王安石下了杀手,我司马光也算死得其所,你竟然让为父投靠反贼,简直是陷为父于不忠不义!” 见到儿子噤若寒蝉的模样,司马光心中不忍,毕竟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此事就此作罢,日后休得再提,想必以为父的身份,王安石还不敢对司马家如何。纵观派系之中的年轻一辈,枢密副使周淮的那位门生倒是一个可塑之才。” 无论是加入大宋使团出使辽国,亦或是作为督军参与幽州之战,辛赞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唐钰明知他属于司马派系,却依旧与其相处融洽,这便证明了辛赞此人的能力。 “还有太尉韩进的小子韩卓,虽只是一介商贾,却与唐钰交情匪浅,此人也要保住。” 这两人并非朝廷官员,却也被纳入了司马派系的核心,这是右相大人在为自己的儿子做着准备。 “必要之时,向唐钰示好。”司马光的语气虽有些沉重,当中透露着一股英雄迟暮的无奈,却也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保住了性命,日后才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司马康躬身行礼:“谨遵父亲大人的教诲。”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动乱,局势渐渐趋于稳定,金陵与钱塘两城相辅相成,牢牢牵制住江南东路与两浙路的驻军,而挂在两城城楼之上的“周”字旗与“顺”字旗似乎也没有一开始那般刺眼,在经历了最初的动荡之后,百姓们也接受了现实。 无论是大周还是大顺,自己终归只是平头老百姓而已。 相比金陵与钱塘的互帮互助,北方的幽州则是一枝独秀,沐辰风不但抗住了大宋的进攻,更加震慑了北方辽国的窥探,只一场保卫战,便令耶律洪基彻底放弃了收复幽都府的打算。 不看不知道,掌心雷的威力太tm猛了,难怪十万幽都驻军不战而逃。蠢蠢欲动的西夏也收回了獠牙,各方政权纷纷从摩拳擦掌转为作壁上观,等着大宋这场政变最后的结局。 在悄然回归平静之时,王安石再次扛起了新政的大旗,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召回远在大宋边陲加紧建设城池的唐钰。 半个多月的等待之后,王安石得到了回复,唐钰竟然一口回绝了朝廷封赏的官爵,情愿长留渔州城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乡野村夫。 看着唐钰的亲笔书信,王安石一阵苦笑:“看来这小子是连老夫也记恨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