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望族权后在线阅读 - 第959页

第959页

    关键是许多事情,这时还不能分说仔细,这个滕妾的择选可谓难上加难。

    萧氏果然满面苦恼:原是看好了一人,各方面都算合适,只挑开一谈,却不愿屈为姬妾,那些千方百计要入晋王府为妾者,又显然别怀居心,并不合适。

    柳均宜是个男人,想法比较粗糙:何必一定要陪媵呢?给伊伊择选一些能干聪慧之仆婢,照样可为帮手。

    太夫人瞪了一眼儿子:其余不说,光一个秦氏,就不容易对付,仆婢再能干,那也只是下人,还能震慑住晋王府里那些姬媵?我知道你是为伊伊好,可晋王身份注定,将来不可能只有伊伊一个正妃,伊伊不带陪媵,也会有其他人。

    萧氏也懂得厉害,劝慰自家夫君:若伊伊与殿下一直留在长安,有无陪媵还不算重要,但眼看他们便将赴藩,咱们有心无力,什么忙都帮不到,伊伊身边若无信得过之帮手,还要分心于内宅事务,正如阿母所说,晋王府中那些姬媵,可没一个省心。

    可这人选万一有个不妥当,别说助益,只怕后患无穷,我之看法,宁缺勿错。柳均宜也有自己的坚持。

    太夫人也是左右为难:均宜所说也不无道理,若真无妥当人选,宁愿杜绝后患。

    正商量着,曹媪便入内禀报,说是婷娘在外求见。

    第614章 见证关键

    阿禄抬眼看向已经完全没入九宵台庑顶的夕阳,眼睛被灿烂的霞光刺得微微咪起。

    她站在议事厅外,已经大半个下昼,腿脚是疲累的,心情是复杂的,兴奋与忐忑交替着,但神色却是一直平静的,仿佛对正在殿室里展开那场讨论毫不关注,结果如何对她而言都无足重轻。

    她刚才已经看见了蜀王的离去,从那张依然俊美的面容上,短促的一眼是看不清任何喜怒的,这一刻她特别想念柳十一娘,因为如果她在,或许就能分析出一些事态发展,那么她便不用站在这里提心吊胆了。

    有那么一刻,阿禄的神思有些浮离。

    她想起她的童年,父母也是将她奉为掌珠的,可如今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包括父母的容颜,只记得被送入宫廷前,父亲的谆谆教导,她知道了有个一直在深宫为宦的世父,她知道了全家人的性命,以及富裕生活,都是拜小崔后所赐。

    她也知道了父亲担负的使命,知道了自己的人生,也都将为这个使命奉献。

    这不由她选择,因为领受的恩情太重,父亲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八个字,一直深深烙印在她的脑子里。

    可是有一段时间她深深迷惘过,因为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具有意义,而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越加深刻地认识到宫廷里的险象环生,这样的迷惑也越积越重,有很长的日子,她几乎是在麻木地奉行使命。

    甚至于惶恐。

    她并非担忧自己的生死,她担忧的是她与家人效忠的晋王殿下,拼尽全力也无法挣扎出锦绣牢笼,他们的力量似乎太单薄了,那个高高在上的恶毒女人,微笑着伸出一根指头来,就是他们的灭顶之灾。

    她一度以为这样的恐惧,漫长而无尽头。

    直至太后赐婚前,柳十一娘离宫返家,与她短暂话别时,似乎洞悉了她的孤单无助,微笑着说:你要相信。

    相信什么并未细说,但阿禄便从那样清浅的笑容与简短的言语里,获得了力量。

    毛维谏言太后任命蜀王为太原牧,这一件仿佛突然发生的事件,让阿禄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希望,太原府,可是晋王的封地呀,也许这便是十一娘让她相信的事,他们的力量决不薄弱,他们一直在朝向曙光前进,他们付出的一切,不是徒劳无功,晋王终于有望摆脱桎梏,有朝一日,待殿下再归长安,已是天翻地覆,不会有人再能威胁殿下的生死,胆颤心惊者,换作眼下仿若天下在握的那个妇人。

    阿禄再一次看向那片灿烂的霞光,微微露出笑容。

    忽而又听见一阵细碎的脚步声,阿禄顿时绷紧了神经,所有浮想都终止于侧身之际,她看见高玉祥神色肃然地行出。

    阿禄,快些入内。匆匆交待一句,高玉祥便要抬脚。

    可是太后正在诏见外臣

    太后与外臣议政,多数情况下是不允宫人近前耳闻的。

    太后有令,我得立即安排,里头没人候令大是不妥,除你之外,还有谁更合适?高玉祥不似窦辅安那般不苟言笑,对于太后信重的宫人还是极为和气的,这时耐着性子安慰:不要紧,你就站在垂帘一角,暗暗关注着些也就是了,我只是走开一阵子,须臾便回来了,只是防备着太后万一有什么嘱令,没个人通传下去。

    高玉祥只以为阿禄是担心在这关头一个不慎便会触怒太后,篷莱殿这些宫人,都知道太后看似慈和,心浮气躁时却极易大动肝火,至于要秘里头正在商议之事也不算什么机要,不需对阿禄设防。

    他说完便不敢再耽搁,快步离开。

    阿禄只觉心跳急促,她似乎要见证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了。

    深深吸一口气,才放轻脚步入内,一直往东侧走,直到听见了人语,悄无声息地站在了垂帘一侧。

    帘挡由金钩挽束,从这个角度看进去,上座的妇人紧蹙着眉头,底下是几大相国跽坐,因是背对着,看不见神色,而除了政事堂的重臣外,两侧小案后,贺湛与徐修能正奋笔疾书,不知是在草拟诏书,抑或记录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