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页
不瞒元相国,窦某对高玉祥早存义愤,此人为图私欲,一味奴颜惑上,实为奸侫小人,正如周季事件,就是这小人在后鼓惑,眼下汝阳王党对帝位虎视眈眈,太后德行略有差池,必然会被汝阳王党利用怦击,某实在难以坐视不顾,但若直言上谏,到底某为太后奴婢,又怎能妄议太后行止?元相国即便有谏阻之责,这事却难以察明实据,更加不益张扬。 将军所虑甚是,就算元某谏阻,倘若太后矢口否定,元某又能如何,更何况还有高玉祥这奸小在后中伤,元某说不定反会担当罪责。 也只有暗中行事,让太后恼怒高玉祥泄密,将之处死,既起到提警作用,又不至让汝阳王党得知。 将军用心良苦,元某代大周臣民,敬谢将军忠耿之德。 元相国为栋梁之臣,窦某敬仰已久,经此一事,更是心服口服。 虽然没有任何确实的承诺,但元相国与窦将军,就这么愉快地达成协议。 然而窦辅安意欲利用元得志,元得志也不会将风险承担在自己肩头,于是他修书一封,交待乔令转交内谒,还不忘打消乔令疑虑:到底涉及丑闻,要是太后得知你与令妹知情,必然不会放过,故而这事,我已叮嘱贤妃,另寻一个替死鬼,务必不让令妹牵涉其中。 明明图大海及陈十三等已被太后不问青红皂白处死,高玉祥虽然暂时留下性命,却已落入窦辅安手中,元得志只以为一切如窦将军计划大功告成,又哪里想到会出这等变故?!听那内谒通报,乔娇已被处死,贤妃竟然也被禁足,元得志立即意识到事情已然败露,这种时候他自然不敢再去找窦辅安商量,更加不敢将自作主张的行为告诉义川王,于是心急如焚之余,也只好杀了乔令,意图脱罪。 他这一着,倒并不是为了灭口,乔娇既然被处死,说明乔令必然暴露,太后又哪里会信乔令兄妹会是主使?元得志对乔令痛下杀手,只不过是为向太后表明态度,纵然这事的确是他在后算计,但坚决不会容许走漏半点风声,元得志就这么毅然决然地入宫请罪了,却还是晚了一步。 乔娇一死,窦辅安先就得到了风声,也料到事情有了变故,但并不如何在意。 这个计划是他主谋,当然想好万全退路,根本原则便是不会伤害太后任何利益,那么无论太后是否察明实情,他都不会因而陷入绝境窦辅安知道太后已经决定铲除汝阳王,在这关键时候,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元氏一族本为太后党,不会对太后不利,但太后因为私丑泄露,必然会恼羞成怒,依太后心性,十之八九会将涉案者一并处死,顶多留下一个高玉祥,交给自己审问。 一切果如窦辅安预料,所以他压根没想过要利用职权将高玉祥重刑审死,因为如此一来,也许反而会引太后疑心。 但就算高玉祥拒不认罪,至多十日之后,太后眼看风平浪静,便会相信再无旁人知情,到时,高玉祥只有死路一条。 就算在这十日期间,太后会生疑心,可要察实元妃污陷也难有实据,元得志如此狡诈之人必定不会将计划口口相授,那交递书信的内谒不知就里,元妃看完家书后必定也会焚毁,太后欲与汝阳王刀兵相向,那么便不会在关键时候自断臂膀,仅凭些微疑惑,哪里就会问罪元得志? 乔娇之死,只不过太后有心试探而已,窦辅安万万没有料到元得志竟然会杀乔令灭口。 这岂不是证实了太后的猜想?! 窦辅安很清楚,元得志坚决不会为他保守秘密,所以元得志会如何行为对他没有意义,只要元大相国没有畏罪自尽,他只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坦诚罪状。 于是太后只不过杀了一个乔娇,就引来了两大心腹的负荆请罪。 只不过元大相国仍在坚持声称忠心耿耿,窦辅安却干脆连忌恨高玉祥的私心都坦白出来。 两相比较,忠奸立见。 太后心下冷笑连连,呵斥却仅冲窦辅安:窦将军好本事,新厥君有何企图迟迟未得确断,禁内秘事倒无一能瞒过窦将军耳目,既然如此,将军又何必在意玉祥一流奴婢?他只不过用心于端茶递水、服侍解闷,哪有将军你这等手眼通天本领,宫禁事务,他替你分担不得,将军大可不必忌惮难安。 这话说得窦辅安汗如雨下面红耳赤,心却稳稳放了下来。 如他所料,就算事情败露,只要应对得宜,太后也不会将他如何,因为他行事并没伤及太后利益,而许多事务,还少不得他替太后分劳。 不过今后,万万不能再与元得志交近了,这也不算什么损失,窦辅安根本也没打算过要与元得志荣辱与共。 太后对元得志的态度又有和蔼许多,甚至连谴责都没有一句,而是颇带着些难堪的与元得志交心 是我行事不端,让元卿担忧了,也是因为这几年来操劳政务,心甚烦郁,底下人打听得那周季自幼受训,颇识松筋按骨之技方荐他入禁,正是为了预防流言才用此掩人耳目之法,不想反而让元卿误解。 就这么轻松化解了一场事故,高玉祥当日便从死狱获释。 第572章 御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