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望族权后在线阅读 - 第420页

第420页

    其实高崖峻有这样的家世,还不算不学无术,争取状头不算出奇,然而时运不佳,谁教他正撞在十一娘手里?

    依计而行罢,让东瀛四杰与这高县首结怨。十一娘斩钉截铁嘱咐。

    这斗诗比赋之事一贯不是我擅长,十一娘,你确定要让我掺和进去?贺湛这回却与常不同显露出几分犹豫来。

    你虽不善诗赋,平常也不用心在琵琶琴瑟上,可别告诉我连音律都是一窍不通。十一娘没好气地白了贺湛一眼:贺十四郎这风流倜傥之名,名妓花魁可无一不知,多少歌艺名伶将你引为知心,这类风尘巾帼可不比所谓世家闺秀浅薄无知,仅靠外貌皮相就至神魂颠倒,足见十四郎之音律造诣颇为不俗,我不指望你作曲填赋,担当主角,不过是伴舞,难道你竟无能胜过那些倭伎?

    这话说得太直白,倒把贺湛噎得目瞪口呆,半响才苦笑道:我竟无言以对。

    明明是十一娘要利用他甘当绿叶,相助邵广与尹绅尤其前者扬名,他只不过不善诗赋,虽然有评鉴音律之能,演奏乐器却不如陆离,因而只好担当伴舞,可十一娘这话说得,伴舞似乎是他唯一特长,让他这个蒋公高足情何以堪

    十四郎,切莫妄自菲薄,我信你一定能胜过那些倭伎。十一娘拍着贺湛的肩膀,一副信任不疑的神色。

    贺十四:

    恼火之下,得力臂膀竟然破天荒地摞了挑子:我不过是个伴舞,可无能设计高崖峻挑衅遣周使。

    十一娘:

    眼看着贺湛眯着那颠倒众生的妩媚眼角发狠的模样,小丫头忍不住抚额,咦,这回玩笑话说得太过火,居然引发罢工事件。

    好吧,算她理亏。

    既然十四郎无计可施,只好我来制定计划,十四郎只管准备伴舞一事。

    这话更让贺湛青筋直冒,然而十一娘的笑脸立即递上:只要十四郎这回尽力,我保证,绝不提醒阿姑强逼你定亲如何?

    贺湛瞬间心平气和:你可牢记今日之诺!

    一时却疏忽了,十一娘不过是承诺绝不提醒,根本没有答应倘若莹阳真人主动逼迫,她会设法转圜。

    第261章 东瀛四杰

    年年金榜题名陈例,有两成为同华二州贡士,一成为其余地方乡贡,剩余七成,便是京兆府解送与生员之争,而在生员之中,当然又是以国子学、太学占据主流,但凡有资格进入此二的生员,尽为高官勋望子弟,因而就造成京兆举人与京学生员的争夺十分激烈。

    不过自从肃宗帝一朝,因为官制逐渐腐败,也影响了京学生员的素质,逐渐有纨绔之辈混杂居多,自以为出身优渥,以声色犬马为乐,根本无心学业,他们大多又有门荫出仕的资格,是以并不怎么在意科考。

    因此数十年间,三朝以来,京兆解送的士子逐渐在省试中占据上风。

    而在太学生中,又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便是遣周使。

    此类子弟皆非周人,绝大多数是来自日本与新罗,也有少部份是从波斯、天竺等国而来,而近两三年来十分活跃的东瀛四杰,便是日本贵族子弟。

    虽然日本对大周频频示好,甚至在某一时期表达了俯首称臣之意,然而在十一娘看来,此民族狡诈阴险,绝非善类大周建国之初,内有前朝遗乱,外有突厥侵扰,军政尚不稳定时,日本便联合百济,在白江村发起海战,后被大周与新罗联军击败,几乎全军覆没,日本大受打击,不得不投降示好,可态度十分勉强,仍然动不动就有挑衅之行。

    及到周武宗扫平突厥,致疆邻异族尽皆臣服,眼看大周迎来盛世,日本这才不敢生事。

    武宗以德政安抚天下,大周敞开怀抱交好各国,又因治理得当,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律法官制完善周详,为了学习大周的治国经验以及文化艺术,日本几乎换上了奴颜卑膝的面孔,不惧远航风险,前赴后继不断派遣贵族子弟至大周学习,甚至遣周使中还有不少日本贵女,公然主动请求与大周贵族交/媾注意不是联姻,这些东瀛贵女一旦有孕,便会归去本国,他们的国君对此一类带有大周贵族血统的子弟十分器重,因而各大家族会将此类子弟栽培为继承人。

    然而英宗之后,眼看新厥复起,北辽渐盛,周边异族蠢蠢欲动,周武宗时期经过征战收服的不少领域再度被夷狄占据,大周昌隆之势大不如前,日本又开始渐渐显露出叵测的嘴脸,虽然一时之间还不敢翻脸,挑衅的小动作却时常有之。

    前些年还闹出与新罗使臣为坐次争执一事,导致两国遣周使大打出手。

    但太后却显然对日本使者更加亲睐,故而有意偏帮。

    而这东瀛四杰,自恃才华出众,近两年来不断宣战大周士子,针对者就是金榜题名的进士,然而因为他们四人背后也有本土的太学生鼓动,看上去依然还是生员与贡士之争。

    对于文士之间争强斗胜的行为,朝廷一贯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又兼近些年太后与天子的明争暗斗,引发官制越更崩坏,这当然会波及本就不那么清明的科举,虽然不能说中榜者全是不学无术,然而惊才绝艳者确实也十分罕见,东瀛四杰又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再兼他们比才的方式又十分刁钻,竟然屡屡获胜,于是越发猖狂,但这类小事被几大国相有意忽视,故而没有惊动太后及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