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综红楼之重生之后在线阅读 - 第300页

第300页

    ——这明显是遭了圣人的厌弃了。

    他们两个本就不入流, 圣人也不知道他们是谁, 怎么着都行。

    可林大人本就是圣人心腹, 若是折在了交趾这里, 岂非太过可惜?

    听了文经历的话, 这群属官面面相觑, 彼此都看出了对方的尴尬。

    说实话,他们还真没有调查过。

    这也不怪他们。

    实在是朝廷派到交趾的官员几十年如一日,换几届如一人, 来了之后就是想方设法地压榨剥削土人,以便肥了他们自己荷包。

    可以这么说,交趾百姓最不喜欢的,就是官员换届。

    因为一旦要调换官员,就意味着好不容易被他们喂饱喂肥的这一批就要走了,新换上的一批饿狼,又要重新去喂。

    所以,像别的地方这种一旦有新的官员到任,属官都会事先调查其以往的作为习性,以免不小心得罪了人的事情,他们早就懒得做了。

    文经历有些无语,和苏经历、梁先生、葛放翁相互对视了一眼,就由年纪最长的梁先生出面,把林如海在山西办学、扶贫之事详细说了一遍。

    当然,其中少不了不着痕迹的夸赞。

    只是梁先生人老成精,说出的话让人觉得特别务实、特别诚恳,好像没有半点儿夸张的成分。

    一众属官听得悠然神往,一个姓查的县令忍不住喃喃道:“若是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盛景,大人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了。”

    ——交趾的人口其实并不少,物产也算得上丰富。可是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呢?

    说到底,还是他们这里读书人少,能考中进士的更是没有。

    朝中没有人为他们张目,他们就算再勤劳,也就是那枝头上饱满鲜艳的桃子,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别人来摘。

    但凡他们这里一年能出一两个进士,情况就会好很多。最起码,再派到他们这里的官员,就会有所顾忌。

    查县令到现在还感觉跟做梦似的,生怕随便谁打个响指,他的美梦就醒了。

    见左右的属官都是一脸恍惚和不可置信的样子,林如海开口,给他们了一颗定心丸:“咱们这边的基础薄弱,比不上山西,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见到成果。但大家放心,林某人既然说出了口,就会竭尽所能,让咱们太原越来越好。”

    他这大实话一说,众人反而放心了。

    ——林大人说的都挺务实的,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大成果让他们颇为失落,但在林大人之前,却从来没有一个官员,想着要在他们这里推行教化的。而很多事情,只要有了一个开头,后面想要维护,就容易的多。

    只是……

    兰知州忧虑地说:“大人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到哪里去找老师呢?”

    这年头,读书人矜贵,若非特殊情况,谁愿意跑到这穷乡僻壤来?

    但林如海心里已经有了成算。

    他微微一笑,先给了他们一个定心丸:“诸位放心,交趾新任的布政使王大人,乃是我的同门师兄。此事若是我们自己做,肯定不容易。但若是有了布政使大人的支持,就容易的多了。”

    众人都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人脉,不由精神一振,信心更增了三分。

    林如海捋须而笑:只要有信心,有干劲儿就成。

    当天晚上,林如海就拟好了书信,派遣心腹送到了交趾的治所胶州府,叮嘱他务必要亲手交给布政使王大人。

    这封信,自然是不能让旁人看到的。

    因为,林如海为他的属官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只是把所有对他们有利的都说了出来。

    可是,若是想要顺利实行,自然也要有对朝廷有利的一面。

    若不然,便是圣人高瞻远瞩,同意了,底下那些朝臣也不好应付。

    说朝臣们谨小慎微也罢,目光短浅也罢,林如海都能理解。

    毕竟,像交趾这样的不毛之地,若是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利益,是很难让那些朝臣们松口,把珍贵的教育资源投入进来的。

    而林如海准备用来堵那群朝臣的嘴的,就是编户齐民。

    交趾多密林,地广人稀,自开国以来,朝廷从来就没有弄清楚过交趾究竟有多少人口。

    这对朝廷的统治是很不利的,这些隐藏的户籍就是根本的隐患。

    这个问题,朝廷难道就不想解决吗?

    当然想了。

    可是,一来交趾民风彪悍,不服管束;二来历任官员暴戾盘剥,与当地百姓的关系极其紧张。

    若是这些官员敢提出编户齐民,当地的土人们,就敢让这些官员们水土不服。

    所谓天高皇帝远,并不只是一句而已。

    林如海自然也不敢贸然提出。

    那他干脆就不提,只在推行教化的时候加上一道程序也就是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大夏朝的科举制度了。

    当朝对学子们的户籍核查及其严苛,对士子们的出身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比如,三代以内为奴者不得科考,三代以内从贱业者不得科考,三代以内有作奸犯科者不得科考。

    这三条,都是朝廷官方规定的。

    只这规矩到了地方上,不知怎么的,就又多了一条不成文的:三代以内有再嫁之女,不得科考。

    这一条,纯属是民间形成的,朝廷虽然不赞同,甚至是反对,但民意难违,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