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
农历七月十三,袁秋华提着香烛火纸,去袁家坟地给列祖列宗扫墓。蓝新颜作伴随行。 袁家坟地位于百亩坪。背后的靠山——龙角峰(青龙),峰峦如屏似幛,保障抵挡冬季西北风吹来的寒冷,前面的朝山——龙头山(白虎),山尖耸立,浑厚秀丽,重重叠叠,矮于靠山,既像供奉,又似儿孙朝拜,连绵不绝的小山,犹似很多人立在前面,这种形势在风水上叫做“百官朝立”。龙头中部的平台——龙脸丘,形似文书案桌,风水上叫做“案山”。 坟地,背靠龙角峰,左侧是官印山(朱雀),右侧是文笔山(玄武)。靠山和左山,右山构成了一个太师椅的形势,从龙嘴蜿蜒屈曲而来的山中来水(龙涎溪)状如一条玉带,势似抱月,缓缓注入龙头山下的富水湖。此水离坟地一里开外,水细柔而长流,故运势亦然,曲折而西北向,归巽位,主“少年早入青云路,献策筹谋助圣贤”,此临官吉水也。 远朝,近案,前面先是文书案,书案前面再是百官朝立,此地主平安兴旺,人丁蕃衍,富贵悠久。所以很多人看到袁家坟地,都认为把这里做墓地非富即贵,堪称墓地的典范。 古经书云:富贵之家不改门,家运衰败快迁坟。但迁新坟,需要择生气兴旺的龙脉凤地,墓前要视野宽阔,前案后山,山环水抱的灵气之地,这样才能起到“山管人丁,水管财,伸手摸到案,秀才,贵人门前站”的效果。 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袁家坟地的靠山前面,就是百亩开阔地,即百亩坪。四面环山,形成盆地,乃聚气之所,而居中则为得正。四维八峙,壬山两向,则应后天八卦,且分流金柱,贵气重且大,此为地脉自然而成的宝地。 墓地讲究“上风下水”,该地上风的方向是西北,下水在东南。袁家坟地位于该地西北,坐西北,朝东南,依山面水,居高临下。 要使得先人骸骨干爽黄净,不入木根虫蚁,这便要选一个好的穴场。井室表面应该是细密光润的黄泥粘土,粘土底下是疏松干爽的变土层,变土层土质不但新鲜光润,自成五色,不含生物存活的养分,而且空气不易穿透,雨水不易渗入,能聚地热。 穴之要,全在聚气,气聚而丁旺,丁旺而财归。坟地四周几百年的古树环立,如楠树,桂树,柏树,枫树,合欢树,罗汉树,红豆树等,茔道野花丛生,春生百合,萱花,蒲公英,紫地丁,夏长桔梗,半夏,秋有石蒜,七里菊,还有四季长青的麦冬,葱莲,公孙草,凤尾草。其地气之旺,可见一斑。 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之不会错。 对于墓地风水,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墓地是葬死人的地方,风水再好也与活人无关。古代的地理理论认为,人由父母所生,父母去世以后,若葬在好的地方,骨骸可以得到地气的温暖,然后可以起到荫佑子孙的作用。这种荫佑的说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缺少说服力,一概斥之为迷信。 但事实证明,阴宅同后人的命运存在着相当大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大的磁场,而磁性具有记录和传播功能。坟墓建在某个地方,该处的地磁场,就会把坟墓周围的山水信号,连同骸骨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从而对外界产生吉凶不同的影响。 为什么只对自己的子孙有影响,而不影响他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孙与先辈具有同类型的遗传基因,其生物电磁波之间具有同位信息,能够感应沟通,就象收音机只能接收到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一样。人体接收到这种电磁信息后,将在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进而产生一系列吉凶不同的结果。 袁秋华依辈份次序,祭祀列位祖宗,除草敷土,填洞清沟。 最后来到奶奶坟墓前,摆供献花,点烛焚香,拈香祭拜,跪下嗑头。 蓝新颜手中拈着袅袅的三支香,鞠躬行礼,喃喃祷告:求祖宗保佑,让我得偿所愿! 拜完,插入香炉。他后退三步,作势要下跪。 祖坟,非骨肉,非至亲,不得乱拜。蓝新颜和袁秋华虽说是好友,他也想娶她为妻,但毕竟姻缘未成,还不曾名媒正娶,而乡风民俗在乎仪式,家族规矩讲究礼节,未婚前就须守规,不得越礼。因此,婚前跪拜,是无礼之举,婚后不磕头,也是怠慢之意。 袁秋华看在眼里,知了他明知故犯,无非是要造成既成事实,让自己顺水推舟,但她崇尚自由与自然,从不强人所难,反感别个强加之举,更抵拒胁迫之心。若是她百分之百愿意,不仅不反对,还会积极配合,和他并排跪下,叩拜如仪,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露天洞房。 她右脚一滑步,左脚一弓步,横跨在他面前,再架霸王举鼎之势,阻截他下跪。 袁秋华双腿横胯,双手横架,像堵墙拦在蓝新颜面前,他知晓她不乐意,也只能怏怏作罢。下不来台,终究尴尬,他心头不快,又见她背对自己,忍不住想捉弄一下。 蓝新颜提口气,脚跟发力,猛扑到袁秋华背上。他双手搂紧她肩脖,双腿夹牢她腰腹,像壁虎似的扣骨贴背地爬在她身上。 袁秋华站马桩,立足虽稳,但也招架不了来自蓝新颜的背后猛扑。她踉跄着摔倒在地。她在下,他在上,两人一起倒地。她摔个狗啃屎,弄一脸的草泥。幸亏他反应机敏,双脚撑地,双手抵地,消散了体重的压力,及摔倒的冲力,否则她非鼻青脸肿,嘴破牙碎不可。 蓝新颜一个翻身,滚到一旁,双手枕头,仰天大笑。 袁秋华羞愧难当,他要是横强,霸蛮,拼体力,自己无疑落败。 放鞭,烧纸,焚冥衣。 坟头立青石墓碑,前刻子孙系,后刻墓志铭。 李昌瑛,(1899——1973),学者,作家,教育家,翻译家,四级教授;黄陂李集人,两度自费出国留学,1921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1928年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先后任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戏剧有《孙雀东南飞》,《活诗人》等,散文有《巴黎的一夜》,《琳梦湖上》等,代表作《游新都后的感想》等被选入高中课本;出版《法国文学史》,《法国文学》等著作;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幼年在家读私塾,后入武昌教会学校女塾学英语。其父李学渊思想开明且深富学养,曾任武汉市财政部长。母亲是农村妇女,所生3个孩子全为女儿,因此备受亲戚邻里的歧视,后来抑郁而死。母亲的不幸遭遇,对李昌瑛刺激极大,她立志做个有为新女性。 1934年,李昌瑛和袁世杰喜结连理。婚后,居住于武汉大学的十八栋内。所著《法国文学史》出版后,被国内各大学选为教材,她兼长散文和小说,其作品分别发表在《现代评论》、《现代文艺》等杂志,后分别编入《山居散墨》,《行年四十》两本散文集。代表作《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感想》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抗日战争期间,她又写了《饮马长城窟》。 铭文之上,有一半身烙瓷照。蓝新颜一看惊呼:咦,这面相,怎么和你的容貌如此像? 袁秋华捶他一拳:我奶奶嘛,我长相不随她,未必你像她? 蓝新颜嬉戏:你有没有察觉?咱俩脾气,品格,水平,待人等等,越来越类似,就连身材,脸形,面相,容颜,也越来越相像!这些同化,就谓之“夫妻相”啊! 扫墓归来,袁秋华翻阅族谱,同时上网搜索,一一查验,调看同时期纪录片,文史资料,文艺作品。 世界莽莽,时间荒荒,我们举目四眺,也不过这四面白墙。人的一生,穷也好,富也好;浪漫也罢,风骚也罢;再怎么过也是一生,到头来,都会化为青烟一缕,黄土一堆! 在浩瀚烟淼的历史长河中,文人若不是留下“不朽”的著作,因为艺术传承,学问研究,没有人会记载他们短暂如流星一样闪耀过的须臾人生。花样年华含羞娇俏,聪明活泼识大体也罢,矜贵才情灵动秀美,真诚善良会说话也罢,什么凤凰于飞,和鸣铿锵,什么鲜活的生命,旺盛的精力,都敌不过时光流年。岁月如梭,满脸皱纹褶子成堆,白发迟暮垂垂老矣,秃顶粗脖腆肚,手长斑步蹒跚,痴呆猝不及防,没活够却已长眠洞穴,复归自然,黄土一堆,血肉没人,尸骨化了。 不管是乱世的官商豪门名嫒,还是盛世的书香寒门才子,人活一世,努力学习,奋斗拼搏,创造奇迹,成名成家,建功立业,人生再辉煌也恍若梦幻一场,最终也只不过蜕化为豆腐块样的千字文简介,潜藏在故纸堆间,仅供后人凭吊唏嘘。 袁秋华发现家族中,爷爷奶奶出国留洋,回国当教授,算文人,在旧政府任职,算文臣,他的堂弟“三袁”,袁汉邦,袁汉清,袁汉贤,1929年前后相继参加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皆是开国少将,则是勇士,武将。1984年前后去世。 蓝新颜向袁秋华提出一个建议,既然祖辈中有文人,也有武士,有旧政府的官吏,也有新政府的将军,兄弟间势必有民族大义和政见不同的矛盾冲突,有手足情深和党派利益的痛苦纠结,还有因投奔不同导致不同的道路历程,不同的生活遭遇,不同的人生结局,这就是传奇故事,此间大有文章可写。为何不就地取材写家族史? 随后,袁秋华将爷爷奶奶的生平简史,生活遭遇撰写成短文,附带结婚照,一并上传到新浪网。在文史专栏刊发。 几个时辰便成为热点讨论的话题,引起俩人门生故旧的关注,纷纷写追忆文,怀念文,感恩文,并主动与袁秋华联系,得知她写家族史的想法,皆愿意提供各自收藏的相关素材。 只因一张结婚照,素不相识的人,就此变成忘年交,原本遥不可及的名流,就在屏幕后面与她时空相连,沟通无碍,世间美好的相遇,都像久别重逢,让她感受到了什么叫智慧与坦诚并存。 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m.baishu.la),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