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迹岩流芳
书迷正在阅读:丹房主人文集、原谅她、燃灯续昼(1v2 强制)、被直男死对头赖上以后、夏日汽水、苏苏修炼法则、大崎山人文集、卿卿薄幸、谁给自己戴绿帽啊?(1v2、伪骨强取、高H)、螺旋深井(骨科 校园)原名伪君子哥哥死活不承认爱
1。 话说太乙真人杨肃原本是一樵夫,后来学医悟道,精通岐黄之术,加之平日里济世悬壶,救助于乡里,遂声名远播。 某一日,来了几位差爷,说是福州王审知王爷府上的人,要请杨肃前往王爷府去一趟,但具体做什么,差爷没说。杨肃当时有些惶恐,自己是个行医悟道之人,从来没有害人之举,平日里也不勾官结府,横行乡里,为何王爷府还特地差人来请他呢? 杨肃见几名差官行色神秘,并未说明来意,也不给杨肃半点迟疑的时间,说走就走。他一个平民百姓,那敢违抗?只得匆忙收拾行李,泪别妻儿,跟着那几个王爷府上的差官,一路匆匆忙忙,径往福州方向去了。 从南安水头到福州,一路车马食宿,也需两天时间才能赶到。坐在摇晃的马车上,杨肃想了很多,虽然一路上差官对他好生伺候,没有半点加害之意,但仍心有余悸,想起临行时妻儿不舍的眼泪,他思绪万千,此去王府,是凶是吉,谁也说不清楚。 早在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杨肃随父杨安公、兄长杨逸及侄儿杨明珠跟随王审知入闽,他们的祖籍原在河南省的固始县,进入福建之后,先是居无定所,后来,他们在南安水头的朴里村定居下来,主营农耕,兼事渔樵,有了一个安定的隅所。 但是,杨肃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生活稳定之后,他隐居于南安石井西北隅崎髻山中的一个岩洞下,苦读诗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功名成就。 后来有一天,他遇上一个道人,便跟着那道人学医问道,识别山中草药。因杨肃天性聪明,领悟力极强,又善于独立思考,不出一年时间,便将道人所传的精髓,全部学会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特别是对针灸之术,杨肃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附近乡人若有染疾,每每找他问诊医治,几乎是药到病除! 杨肃平时乐于助人,又因山中草药丰盛,针灸之法精熟,故凡来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他都分文不取,加之医道高明,四里八乡只要有病有难的,都来求助于他,一时,杨肃名噪江湖,整个泉州府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杨肃行医救人出了名,自然有不少官家富贾,想出大价钱请他去府中做专职医师,但都让他给拒绝了。自然,也因此多多少少得罪了一些官家富贾,背地里说他不少坏话。 他一江湖隐医,本来只想自己寻得一方宝地,和妻子儿女相守到老,此生足矣!不想这下可好,杨肃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什么人,何故又惹上王爷府上了,几个差官下来,也不多说话,便将他一请,就往福州去了。 2。 杨肃正想着,车已进入福州闹市,这是他离开泉州前往福州的第二天。他听到外面人声杂噪,便偷偷掀开车帘,往外面瞧去。天啊,福州城那繁华景象,让这个隐居乡下多年的道士大开眼界。他几时见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车,在这么大的街道上来回穿梭呢?杨肃真是看傻了眼,他一直盯着窗外,渐渐地,把一切担忧,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车在闹市中转来转去,也不知道转了多少圈,终于在一所大殿的门前停下了。几个差官将杨肃扶下来,并扶着他往府里走去。此时的杨肃浑身发麻,两腿打颤,说是扶,还不如说是“架”杨肃何曾见过这等架式:只见殿堂高大,护卫森严,刀枪明亮,旗帜飘扬。杨肃心里忐忑不安,周身的毛孔竖起。他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双腿,几乎不能行走了,而是由左右两个差官,硬是给“架”进了王爷府。 但是,事情并非杨肃想象的那么可怕,几个差官并没有把杨肃“架”入公堂,而是把他“架”入了后宫,找了一个又大又好的房间,让他住了下来。紧接着,又传来一对男仆女婢,端茶送水,好生伺候。 这让杨肃感觉十分纳闷,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也不敢问身边那两个男仆女婢,由于旅途劳顿和心理压力巨大,他浑身疲惫,也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径直走向内间,找了一个床,侧身倒头便睡了。一边的男仆女婢,慌忙跟了进来,帮他脱衣去鞋。 杨肃一觉醒来,已是黄昏,但见男仆女婢还在身边,一边一个。二人一见他醒来,慌忙帮他穿衣洗漱,好生伺候。 一顿饱觉之后,杨肃的心开始有些安定下来,他小声地问那对仆女,这是什么地方?只听那男仆小心地回答说:“回道长,此仍王爷府也!” 于是杨肃又问:“可是闽王王爷的府所?” 男仆又说:“回道长,正是!”杨肃又问:“那王爷唤小道来此,不知所为何事?” 只见那男仆一听,赶紧双膝跪地,小声说道:“道长别吓杀小人,王爷府家的事可不是小的随意打探的,小的是个下人,哪里知道什么事?更不敢随意猜测!道长饶了小人,可不要再问了!已是近晚,若是道长饿了,交代小人准备饭菜就是了!” 杨肃点点头,他虽是一山村野夫,却也读过不少书见过不少世面。他起身将那男仆扶起,笑了笑说:“呵呵,见谅,见谅,不问了,不问了!我倒是有些饿了!” 男仆起身立起,低头垂手,赶紧说:“小的这就去为道长准备晚膳。”说完便一倒身,退了出去! 此时杨肃心想,这一路而来,都见差官仆人小心伺候,也不见得有一点恶意,该不会有什么祸事吧?算了,这活一天便是一天的,现在有吃有喝,哪管得了那些闲事呢?心里这么一想,也就安静了下来,让童女们出去为他准备晚膳。 3。 酒醉饭饱之后,杨肃又是一夜好觉,把两日来的劳顿和惊恐,一扫而净。 次日大早,杨肃起床洗漱之后,早见一差官走了进来,双手作揖,进门便对他说:“杨道长,休息了一日,精神可好些了?” 杨肃赶紧回道:“谢大人关心,好,好些了!” 只听那差官又说:“王爷府内有一女眷,近日身体欠佳,特请道长前去看看!” 这话一出,把个杨肃一阵惊吓,诚惶诚恐,他平日里只为小老百姓看病,从未搭理过官府,又何曾为王公大臣把过脉?特别是王府女眷!杨肃此时骑虎难下,但他没有任何选择,他没想到,王府派人秘密将他接入福州,原来是为王府女眷看病。 事已至此,杨肃只能硬着头皮,跟着那差官一路而去,转来转去,竟然转入了后宫。 差官把杨肃引进客厅,让他坐下,朝内室唤了一声,说道:“杨道长到!” 只见从王宫内室走出一个老婆子,向那差官和杨肃欠了欠身,说道:“老奴在此,大人和道长吩咐便是。” 又听那差官说道:“婆婆,请您把女眷的病情与杨道长说说。” 杨肃欠了欠身,用手示意老婆婆,让她慢慢说来。 老宫女叙说过后,杨肃已然猜测出王府女眷所患的疾病,是一种乳疾。这可是一件十分难为情的事,如何帮她看病又如何医治呢?杨肃一下子为难起来! 自然,杨肃知道不能单凭老宫女的述说,就判断王府女眷确实是患了乳疾。并且,王府女眷的病情到底坏到什么程度,还得进一步诊断,方能对症下药。因此,他必须通过把脉和现场观察,才能最后确证。 杨肃沉吟了许久,他很为难,无法说也不敢说! 这时,差官看出杨肃的心事,便对他说:“道长是否有些难处了?说出来与下官听听,若下官无法解决,亦可禀告王爷知晓,好歹商量一个法子!” 杨肃听差官这么一说,心里算是踏实许多,但又听差官提起王爷,又是一阵紧张!难道,这女眷与王爷之间有什么瓜葛吗?他不敢多问,只对那差官说道:“官爷,咱们中医问症,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如今小道只听得老婆婆的陈述,虽然心中对病人的症状有些大体了解,却因未能面见而无法确诊啊!”此话一出,把那差官也为难得说不出话了! 杨肃又沉吟片刻,继续说道:“无法确诊就不能对症下药。若小道仅凭婆婆的述说而随意下药,恐怕对病人会有所伤害,不但冶不好病,还有可能会出现反效果!” 差官此时也决定不,他唤那老婆婆先行退下,而后又对杨肃说:“道长,此事下官也为难,待我禀告王爷,再做定夺!”说完起身,与杨肃回到住处,转身拱手告辞了! 4。 杨肃此时心情沉重,差官都不敢做主的事,说明此女眷必然和王爷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是医治好了,或许会有很大的封赏,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恐怕是连小命都保不住了。况且,听刚才那老宫女的述说,这女眷的病情已然相当严重了,若是不能及时确诊并对症下药,怕是没有多少时日可活了! 这一天,杨肃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寝食不安。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儿女,顿时泪流满面。他十分清楚,若非王府医师对此女眷的病情束手无策,也不会大老远从泉州把他接到福州来。虽然杨肃觉得此病人还有一线希望,但他也知道,在众多医师当中,他也不是最有能耐的,何况,要为病人治病,少不了要搬上那“四大诊法” 真是要命啊,杨肃当年和父兄随王审知入闽,一路战火烽烟,颠簸流离,总算在南安水头安上一个家,生活有了着落,能算得上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却不想因医术高超而出了名,让王爷府招来为女眷看病。真是的,要是病人是个男的也好些,哪怕是王公大臣,当着人家的面“望、闻、问、切”凭着自己的医术,也能医治个八九不离十。 可偏偏要看的病人是一个女眷,住在内宫,别说“望、闻、问、切”就连房门都不会轻易让你走近的。并且这病,还病在不是地方,一个道士家的,怎敢去瞧呢?况且,这女眷是王爷家什么人也不清楚,换做一般平民百姓,解开衣襟瞅瞅,也就过去了,谁想这是王爷府的女眷,就算让你瞅了,治好病之后,也肯定是一刀给切了——王爷家的女眷,能向一般百姓露乳吗?传出去损的不只是一个女人的名声,而是一个王族的声誉。 杨肃越想越怕,发现不管是治好了还是治不好这王府女眷,自己都难逃一死。再想起这数年的颠簸流离,想起自己的妻子儿女,忍心不下,竟然用棉被捂住脸,哭了起来。 杨肃哭过后,心情略显平静。他知道,光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他得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做到既能帮王府女眷治病,又不损王族的声誉。 杨肃总算冷静了下来。是的,他不只是一个医者,还是一个才智过人的术士。不管将来如何,他都不会选择逃避,而是知难而上。 最后,他想到了用“悬丝诊脉”的手法,来为病人诊断并对症下药。当然,这活儿不是他杨肃开头的,在他之前的医圣孙思邈孙真人,早就尝试过了。杨肃之前学医,听上代人对此有过论述,故心中早就有底,只是这么一个急,就给急了出来! 想到这里,一道曙光在他眼前掠过,杨肃心中一阵窃喜,一下子就平静了许多。趁着今夜无法入眠,他把自己的思路前前后后梳理一番,等候明天那差官一来,便与他说出,拿去与王爷商讨。 5。 第二天一大早,那差官又赶到杨肃的住处。差官说:“王爷说了,病人是一女眷,让道长尽心想个法子才是,若是能医治好,其它的事情都好说!” 杨肃也不敢问女眷是王爷家的何人,只把昨夜的一些想法,告诉了差官。差官一听,十分欢喜,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可行!就辞别了杨肃,一边让下人前去准备,一边赶去王府里与王爷禀报。 这边杨肃的心中还是忐忑不安,虽然传说中先贤曾有试过,并且写得有方有谱,但自己这是第一次尝试,不知道能否真正为王府女眷把脉。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到此时,杨肃只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好用心去把这件事情做好,其他的事,他已无瑕考虑了。他坐到床上,双腿盘起,运气调心,很快,他就静了下来。 不到一会儿,那差官又找了回来,说已经禀告王爷并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杨肃过去,好为王爷府上的女眷看病。 杨肃跟着那差官过去,还是在那个客厅里坐了下来,他让差官把那老宫女叫了出来,进一步了解王府家女眷的病情,并对她进行一番交代,让她一定照他的交代行事。之后,杨肃让老宫女进入内室,自己在房外隔着一扇屏风,坐了下来。 紧接着,老宫女从内室拉出一条细细的丝线,交到杨肃手中。杨肃接过那条细丝,平心静气,开始诊脉。微微细弱的震动中,他发现这女子还很年轻,但脉象微弱紊乱,看来,这女子已经病了好些时日了,若不抓紧救治,恐怕性命难保。 杨肃唤出老宫女,在她耳边细说一番,让她再入内室,把这些话传给病人,并让病人说出她的反映。很快,老宫女又走了出来,在杨肃的耳边说了一些什么,杨肃点了点头,又附在老宫女耳边,细声地说了一番话。 如此,她进进出出。数次之后,杨肃点了点头,叫那差官过来说道:“大人,可与小道取些纸笔过来,小道已基本确诊了,可以开药方了!” 差官急忙交代下人,去取来一些纸笔,并亲自为杨肃砚墨。小声地问杨肃说:“道长,病人的病情如何?” 杨肃边写边说:“大人,病情甚不乐观啊!不过还算及时,我先给她开几副药调理一下,待内气调正之后,再做几个疗程的针灸,一月之内,可以初治;三月之内,可以痊愈也!” 差官频频点头,却突然问杨肃:“这针灸之事,如何动得了手?” 杨肃胸有成竹地说:“大人,刚才我也试探过这位婆婆了,她是个略晓医理的人,只要按我的指点行事,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差官点点头,又对杨肃说:“也只能如此了!道长,您先开好药单,我让下人去置办,再将此事也向王爷禀报一番!” 杨肃点了点头,将药单给了差官,让他叫人去置办一些药材,并交代如何调理。接着,又叫过老宫女附耳细说一番,老宫女点了点头去了,杨肃这才返回自己房间。 6。 几付药下去之后,差官过来说,病人已经感觉精神好多了,希望杨肃再过去看看。 杨肃跟着差官过去,依旧如法炮制地从内室里拉出一条细丝,为病人再把一次脉。这一次,他发现病人的脉象已经正常许多,跳动开始有力了。他叫过老宫女,取出一把银针,对老宫女说:“婆婆,内室病人的命,可全在您老身上了!” 却见那老宫女急忙跪下,说道:“道长,老身只是一下人,若能救得王妃娘娘的命,老身就是万死,也不足惜啊!”听得“王妃娘娘”这一说,杨肃的脸色顿时发紫。在他心里,只是以为这王府女眷,是一个不同一般的王府家人,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王府女眷,竟然是开闽王王审知的王妃。这一吓非同小可,他拿银针的手顿时僵住了,久久没能回过神来。 老宫女见她说话漏了嘴,再改也改不回来,就素性说:“大人,饶了奴婢吧,娘娘她真是个好啊,一定要救活她!道长有事只管吩咐,只要老奴能够做到,万死不辞!” 杨肃此时总算缓过神来,不管怎么说,他眼前只有病人,没有什么王侯将相。他用手将老宫女扶起,对差官说:“大人,我得教会婆婆如何使针,请大人暂时回避一下!” 差官见状,知道杨肃要拿老宫女的身体做示范,教她如何使针,便屏退左右,将房门一带,在外面等候着。 杨肃先向老宫女示意身上的穴位,并让老宫女拿针扎他,当老宫女准确地把针扎到他身上时,杨肃又让老宫女拿起针,照自己的穴位一针扎下去,看看能不能扎出感觉? 就这样,几天下来,杨肃和老宫女身上,都扎满了针眼。看看时机成熟,杨肃再为王妃娘娘切一次脉,并交代老宫女,按他指定的几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很快,王妃娘娘的病情就有了好转,一个月之后,就能起身坐起了! 尽管这一个多月的劳顿,让杨肃有些体力不支,但他还是细心地跟踪每一个疗程。他每天为王妃切一次脉,再根据王妃的脉象,对老宫女进行针灸指点,试验到能够准确无误地把银针,扎入患者的穴位,达到治病效果,方才停止。 紧接着,杨肃再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开出药方内服,以达到内外兼修的作用。 如此反复又过了一个月,杨肃和老宫女的配合越来越娴熟了,王妃娘娘的病,也基本治愈了百分之八九十,只剩下最后一个月的巩固疗程了。 此时杨肃的心里,感到无比欣慰,这是他来福州之后,最轻松的一段时间。 突一日,那差官又过来说,鉴于杨肃对王妃娘娘的救治有功,闽王决定私宴请于他,并由差官作陪,酒宴就安排在本府,杨肃有些受宠若惊,又推辞不得,只好答应了。 7。 当年,随王审知入闽时,杨肃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竞能和王爷一起饮酒吃饭,似这等礼遇的人,天下又有几人呢?王审知治闽,礼贤下士,心系百姓,他当然是有所耳闻的。但这也只是耳闻,今日轮到自己头上了,那算是目睹。这耳闻目睹的事实即将到来,杨肃自然万分感动,并略带有一些惶恐。 他是一名医者术士,治病救人是他的职业道德;但像王审知这等王侯,竟能在百忙之中私宴于他,这是何等荣耀?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啊。杨肃让一仆一婢拿来衣物,把自己好生打理一番,然后对着镜子照了又照,看了又看,生怕在王爷面前出丑。 杨肃把自己看得没有任何破绽之后,才抬步出门,往王爷府安排的客厅走去,身后,一仆一婢相随着。 远远的,杨肃早见大厅里灯火通明,还未进门时,就见一个伺者出来迎接。入得厅堂,但见那差官与一中年男子对坐。那中年男子身体壮实,面色红润,素衣素挂,三咎胡须飘逸,也不见戴官帽,只扎一方头巾,一脸和颜悦色,正和那差官笑谈着呢! 中年男子见杨肃进来,微微倾身问那差官:“此人可是杨道长?” 那官差一转身,赶紧回说:“禀王爷,正是杨道长!”说完赶紧起身,出来迎接! 及杨肃走近那素衣中年男子面前,那男子用手示意杨肃,微笑地说:“道长请坐!” 杨肃一时迟疑,不知眼前这位中年男子是何人,忙一欠身,正想入座。突又觉得有些唐突,便用手拉了一下差官,小声地问道:“那上坐者,何人也?烦请大人引荐!” 那差官笑了,说道:“杨道长,不是说王爷私宴吗?上坐者自然是当今王爷了!” 杨肃一听,突觉两腿发软,赶紧“朴通”一声倒地跪下,磕着头说道:“王爷在上,恕小道不知,冒犯了,冒犯了!” 只听王审知哈哈大笑,示意那差官将他扶起。说道:“道长请起,本王素衣相见,就是想不让你有所拘束,何必大礼?请坐,请坐!哈哈”王审知爽朗的笑声,让杨肃恐惧顿消,但怎么也缓解不了压力!那差官过来,将他扶起,并示意他入座。但身为山野村夫的他,和王爷同席而坐,怎么也无法自在啊。 入座之后,那差官用手一拍,就听后厅的音乐声响起,紧接着,数名训练有素的宫女,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杨肃是一道士,自然懂得管弦之声,他起身敬了王爷和那差官,不知不觉中,也随那音乐声,慢慢地溶入场景。 尽管王审知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半点严肃之举;内厅的音乐声声,宫女的舞姿翩翩,但杨肃还是小心翼翼,努力克制,并不敢多言。的确,王侯与平民之间,永远不会有太多的默契。此时杨肃心里,只想把王妃娘娘的病治好了,早日回家团聚! 8。 说实话,对于王审知的宴请,杨肃并没有感觉多少自豪。反倒想,自己只是一方游道,学得一点医术,能帮人治些小病,实在也是应该的,何值王爷如此厚爱。虽然他频频起身敬酒,自己也小饮数杯,却一点也不敢开怀。 倒是王爷和那差官都喝了不少酒,有些微醉了。看来,他们今晚确实是兴奋异常的,主仆二人一唱一和,说了不少有关杨肃医术高超的话,并期望杨肃能够留下来,在王府当个御医。而且,王审知还承诺要为杨肃加官进爵,敕封行赏! 但杨肃却不以为然,更不敢多喝酒,一个晚上言语不多,小心谨慎。酒宴散去之后,杨肃在往住处行走的时候,整个人还是十分清醒着的。 他一路上回忆王审知的话,说要让他留下来,同朝为官。但他只是小心地应承而已,说是同意吧,其实当时一点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更没有自己的思想。他只是觉得,王爷说出来的话,他杨肃回答时,只能是“是”“诺”或者“尊王爷命”“小道不敢”之类。他觉得在王爷手下做官,那种生活没有任何自在感,更不会有自己的空间。 他还听王爷说,他会下旨,敕封他为“太乙真人”并赐进士。这可是道行中极高的级别,别的不说,当年哪吒的师父,就是太乙真人,那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仙家了。 杨肃走着想着,终于走到自己的住处,他一侧身,便倒在床上,衣服也不脱,靴子也不脱,任那一仆一婢,在那摆布伺候,自己也在迷迷糊糊之中睡去了! 第二天一早,杨肃照常去了后宫,让老宫女把那根细丝牵出,细细地为王妃把脉。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知道,王妃娘娘的病情,已经基本痊愈了。他唤过老宫女,继续对她耳语一番,老宫女点点头,领命去了。 随着王妃娘娘的玉体日渐康复,杨肃的事也就越来越少了,他的压力也由开始的很大,慢慢由大变小,再由小变无。渐渐地,他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总是想念着他的妻子儿女,想念着他的田园生活;还有,想念着和他一起泡茶饮酒的老友,及那些患病渴望得到救治却穷困的乡民。杨肃心想,再过上几天,等王妃娘娘能下床了,那时,再向王爷请辞回乡。隐居山野,为民治病,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他杨肃此生最大的理想。 可是,杨肃怎么去和王爷说呢?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晚上他和王爷喝酒,王爷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点头应允了。如若不留下来,给王宫当太医,那岂不是有违圣旨?这可是欺君之罪啊,轻则赐死,重则诛灭九族。 杨肃想到这里,顿时打了一个寒颤,后背上冒出一层冷汗,感觉冷飒飒的。他不敢再往下想,心里开始有些慌乱。 换作别人,有这等好差事做,岂有不留下来封妻荫子的?但自从那夜王爷宴酒,杨肃就感觉自己和王爷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虽然王爷是个好王爷,不拘礼节,爱民如子,但作为一个山野村夫,杨肃明显感觉自己和王爷无法坐在一起,他的谨小慎微,在王爷目空一切的面前,是要付出巨大的心理压力的。 虽然平民出身的王审知不似一般帝王专横跋扈,但帝王就是帝王,那一种霸气和威慑力,让杨肃不管如何避让,都感觉寒光逼人,掠人魂魄。虽然他也知道,这种感觉并未严重到伴君如伴虎,但做为一个游方人士,杨肃觉得,还是回家种地更为实在! 9。 第二天,那差官前来看望杨肃,并了解了王妃娘娘的病情。知道王妃娘娘已经痊愈并且近日可以下地了,非常高兴。他恭贺杨肃说:“道长真乃旷世奇才也,实是华佗在世。难怪王爷定要留你在身边做太医!他日必定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啊!”杨肃听得那差官赞赏,也不沾沾自喜。只是淡淡地说:“小道一生游闲惯了,整日在宫中无所事事,必然会出病来,还望大人回禀王爷,放小道回家与妻儿团聚” 差官一听,慌忙说道:“道长不可如此!王爷仍一代明君,岂可因为一时思乡,坏了前程!下官这就禀明王爷,让在下安排车马,将道长的家眷,接回福州!” 杨肃摆了摆手,连忙说道:“小道感念王爷和大人的恩德,但小道实乃一介村夫野道,深得王爷的器重,已然十分感激了,哪还敢有非分之想?小道去意已决,还望大人禀明王爷,放小道回去与家人团聚吧!” 差官连忙摆手,又说道:“不可不可,道长不是已经应承了王爷的旨意吗?若是此时再生反悔,必是欺君之罪,不但道长承受不起,下官也将受到牵连啊!”杨肃一时无语。是的,这欺君之罪可不是一件小事!他有些责怪自己胆小怕事,要是当时就婉拒或者说明原因,王爷或许可以理解,放他回乡。但当时已经承诺下来了,若再反悔,那问题可就大了。 但杨肃去意已决,他想,若是王爷想以此治罪于他,那么这个王爷必不是明君,为此等人卖命,还不如死了算!若王爷不治罪于他,那就是一代明君,他日回乡之后,若还有招谕,定是万死不辞。所谓“士为知己者用也”若真是知己,自然呼之即来。 他对那差官说道:“大人,小道去意已决,任谁也不能阻止,请大人回禀王爷!” 差官无奈,只得将杨肃不想为官,欲告退回乡的话,如实地禀告了王审知。 王审知听了,半晌不语,用手拈着那三咎胡须,一脸凝重! 过些时候,他问那差官:“前日本王设宴,杨道长不是已经应承本王了,说愿意留下来为本王做御医吗?今日为何又反悔了呢?” 差官一时无语,跟着沉吟良久,才回答说:“此事小人也好生糊涂,想必是杨道长另有隐情吧?且待小人去问问,再回禀王爷!” 王审知摆了摆手,说道:“不必了!”他叹了一口气,笑道:“杨肃也是良善诚实之人,估计当时是想给本王留个面子,不好当面回绝。也罢,人各有志,岂可强留!但他救治爱妃有功,本王定要厚赏于他!” 那差官连忙弯腰拱手,说道:“王爷圣明,王爷圣明!” 王审知一转身,朝内呼了一声说道:“传孤旨意:敕封杨肃为太乙真人,赐进士,并赐以衮袍,派三千士卒携金斧、银锤护送回乡!” 10。 王审知的决定,让差官和杨肃始料不及。 当差官把这消息告诉杨肃时,杨肃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用手紧紧抓住那差官的手,连日来,王爷和那差官的真诚,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清正王者的英明。其间体现的,不只是一个王爷,甚至于他底下的官员。 紧接着,敕封的圣旨就传下来了,杨肃急忙跪地,山呼千岁谢恩! 当日,杨肃又请求差官,派快马传讯告知妻儿平安回乡。那差官应允,马上差人将喜报送往水头乡朴里村杨肃家中,让他的妻儿父老、堂宗乡亲知晓! 次日,杨肃整顿好车驾,在三千军士的护卫下,一路风尘仆仆、浩浩荡荡地往泉州而来。不出两日,就进入了泉州境内。因有快马传讯,朴里村的乡民倾巢而出,夹道欢迎。 杨肃进门见过妻子儿女,一家人泪流满面,悲喜交加! 休息一日,杨肃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乡村父老,并知会官府,把王府的封赏全部捐出,以兴修水利,扶助教育,改善医疗为四方百姓谋福祉,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杨肃将所赐的金银财宝全部用于兴修水利,并留下士卒开浚灌田千亩,让乡民们永享其福,后人感其公德,称其为“杨仙公”数年之后,杨肃的子女长大成人,杨肃将一女嫁与吕姓家族联姻,打造下了一千多年杨、吕两家亲如一家的和睦景象。 杨肃百年之后,葬于仙迹岩,其墓葬简单朴素,流传千年,受泉州市政府保护。其墓上长有一棵奇树,冬天落叶时,但见千枝万枝,显示着杨、吕家族的兴旺发达。 现今,杨、吕两姓共同把杨肃的故居,改建成太乙真人庙及杨肃纪念馆。每年的四月初七,杨、吕两姓的人都聚集在朴里杨肃庙前拜祖,多达数万人。吕姓每户安排酒席宴请杨姓姻亲,张灯结彩,杨、吕两家旌旗共飘、共祭,和睦相处,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后朱熹有联云:“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导万人川。”上联借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仙人弈棋而忘记时日的典故。下联是说杨肃治愈了王审知的爱妃后,王审知特意派遣三千御林军护送杨肃回家,并留下来帮忙开挖水利。“万人川”是由南安瀛溪引水经溪南村至朴里乡总长八里许的水渠道。 千年过去,杨肃的古墓还在,他的医道之风,为民之情,无私之德,流芳百世! 2015年3月13日,笔者随“南安作协”进入水头镇采风,来到杨肃坟前,瞻仰前人的遗风之后,感动不已,写下此篇仙迹岩流芳的小说,与后人共鉴!